周杰
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是農戶的一大痛點,自然也就成為玩轉農業大數據的流量入口。
每個農戶。都想擁有一個專治病蟲害的“家庭醫生”,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及時消滅,減少損失。但現實的情況是,全國有5億農民,專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專家卻不足5萬,平均1萬個農民才對應1個專家。
現在,有一款基于AI圖像識別技術的App神農識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農民發現農作物害蟲,只需打開神農識,對著葉子拍照掃描,等候5秒左右,即可得到診斷證書。內容包括病名、發病特征、病害主因、環境因素、防范方法、相關農藥推薦等。
神農識的創始人CEO郭強,是農業部專項項目特聘專家。曾任中化集團鉀肥事業部負責人。2016年,他創立“樂農道”項目,為種植大戶提供農資,降低其生產成本。在這個過程中,郭強發現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是一大痛點,也是一個流量入口,于是調整方向推出神農識。
神農識要想運行順利。必須建立起足夠豐富的農作物病害數據庫,再依靠“神經細胞算法”的深度學習,不斷提高識別的準確度。
神農識于今年6月進行公測。在沒有推廣投入的情況下,注冊用戶超過1萬人,7天留存率為38.3%,日活躍用戶超過10%,每天有上千張圖片上傳到平臺。目前,“神農識”用戶下載量約5萬次,注冊用戶約2.5萬人。
為了進一步提高識別準確率,神農識App還有一個“鄉鄰”功能,可以通過定位。了解到自己周邊地區的病蟲害類型。一般來說,農作物的病蟲害是成片的,如果周邊用戶上傳的照片越多,檢測準確率也就越高。神農識也可通過“鄉鄰”的社交功能完成引流。
目前,神農識可對番茄、花生、黃瓜、馬鈴薯等16種農作物進行診斷,每種作物可識別5~15種病害蟲,識別準確率高達95%。
有了流量和準確率,神農識開始考慮如何變現。
方向之一是知識付費。神農識推出了熱線服務,農戶只需留下農作物信息與電話,即可在10分鐘內得到回電,由農藝客服提供詳細的診斷,每次咨詢9.9元。
神農識還打算推出專家課程,覆蓋作物生長周期關鍵節點,以滿足農戶更多需求,提高用戶黏性和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
方向之二是深度挖掘農業數據的商業價值,比如與農產品廠商展開合作,通過用戶畫像向用戶精準推送廣告和知識付費內容;為農險公司和政府提供數據,作為預判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重要信息來源。
據了解,今年年底神農識的用戶數有望達到30萬人,企業合作伙伴達到10家。其商業價值的開發,有待于規模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