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早
摘 要:為了裝飾高大明亮的房屋,明末出現了眾多大幅立軸書法作品。王鐸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在繼承和弘揚二王傳統書法作品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實踐,采用“不規規摹擬”及“拓而為大”的創作手法,將《淳化閣帖》里的書法作品放大為大幅立軸書法作品,很好地解決了明末書法家的困境。他的書法作品藝術內涵豐富,對現、當代的中國和日本書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王鐸;大幅立軸書法;淳化閣帖
王鐸,河南孟津人,字覺斯,號癡庵,世人稱王孟津,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優秀書法家。明朝末年的統治者極其崇尚董其昌柔媚俊秀的書法風格,導致當時學習董其昌柔媚書法風格成為社會風氣,整個書法氛圍缺少奮發向上的雄偉氣概。王鐸等人致力于繼承和發揚傳統書法藝術,大膽變革,在書法藝術上推陳出新,在全國盛行董其昌書法的時代,另樹一幟,名重當代。王鐸一生孜孜不倦地臨寫,無論戰亂還是安逸,每日臨帖是他的重要生活內容。在王鐸的草書作品中,以臨寫《淳化閣帖》最多?!洞净w帖》里王羲之、王獻之、張芝、魏晉、南北朝及唐代著名書法家的法帖都是王鐸臨寫的對象。王鐸長期臨寫二王、張芝等著名書法家的草書,其書法作品宗法二王,卻又集眾家所長,渾然一體,自成一家。王鐸書法風格的形成,有著一定的過程??偟膩碚f,早期臨帖以還原原貼為主,形神兼備,效果顯著。到了晚年,他的臨古作品爐火純青,不再是單純的臨帖,而是在臨寫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在汲取了原貼的菁華后創作出的書法作品氣勢磅礴、獨具風格,眾人評說“王鐸書法,晚年多妙”。駐馬店市博物館館藏的《賢兄帖》是王鐸晚年的書法作品,為館藏一級文物。
1 明代晚期大幅立軸書法作品
明代晚期出現的大幅立軸書法作品與當時的社會思想和物質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陽明學派風靡全國,社會上形成追求個性自由、思想解放的風潮。另外,隨著社會的繁榮發展,房屋住宅的建筑大多比較寬闊高大,有的房屋高度在4.5米以上,為大幅立軸作品提供了懸掛的空間。明代的造紙技術進一步發展,可以讓當時的綾、絹寬度達到50厘米,為書法作品提供大幅紙張。明代制造筆墨的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陽明學派的思想風潮和紙張筆墨技術的進步為明末清初大幅立軸作品奠定了基礎。
王鐸受陽明學派的影響,文學理論在推崇傳統的同時,透露著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書法作品呈現出放蕩不羈及大氣磅礴的風格。《賢兄帖》出自《淳化閣帖》,原書八行是虞世南的行書作品,王鐸臨的這幅《賢兄帖》比原作品尺寸大,為大字條幅。在巨幅上寫大字,如何能夠做到通篇緊湊且彰顯個性,是明代書家集體遇到的問題。王鐸憑借深厚的臨摹功力,放大《淳化閣帖》中的作品,采用“不規規摹擬”“拓而為大”等獨到的創作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2 王鐸書法作品《賢兄帖》賞析
王鐸的大幅立軸書法作品一般分為創作作品和臨帖作品兩類,他的臨古貼經常是《淳化閣帖》里從東漢時期到唐代的尺牘手札。王鐸用獨特的技法將小字改為大字,將翰札改為大軸,本文以《賢兄帖》為例進行說明。
古人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注重氣勢,而忽略空間的整體布局。王鐸作為傳統書法的推崇者,《賢兄帖》表現出了傳統書法的思路。他的書法作品受米芾影響比較深,這幅作品中撇和捺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字與字之間互相呼應,都體現出米芾的書寫技法;每句話開頭墨色濃,而結尾墨色較淡,字與字之間牽絲映帶,書寫過渡自然不做作,很好地體現出這幅作品的氣勢。
然而,除了磅礴的氣勢之外,王鐸書法作品中的用筆、漲墨、章法也獨具一格。《賢兄帖》用筆勁健,沉著痛快,字體既沉著大氣又似飛舞變化。“論”“藍”等字用筆細如發絲,卻剛勁有力,每個字的撇和捺收筆干脆又穩健,并且字與字之間相互呼應,有的字靠左,有的字靠右,有些在邊緣,有些在中間,有虛實又有連斷。《賢兄貼》里筆畫較少的字用濃墨和牽絲處理,避免單純放大原貼帶來的字間距太大的問題:筆畫少的“無”字用濃墨填滿;“縷”字則用了較多的牽絲;“無已數愿學”處用牽絲將虛筆實寫,避免字間距過大,作品顯得生硬。通過“拓而為大”的手法,對原作品的筆意和筆勢進行夸張和強化,雖說是臨帖,卻可看作是創作作品。
王鐸在這幅《賢兄帖》中采用著名的“漲墨”法,很明顯看出“賢”“便”“無”“世”等幾個大字墨汁飽滿,筆畫圓潤,雖然墨汁淋漓卻可以使墨不向外溢出,字體筆畫稠密,使用濃墨卻可以留出空白,給人一種靈動明快的美感?!百t”字到“論”字,“便”字到“藍”字,筆墨由濃到淡,幾個大字與其他的小字對比鮮明,表現出較強的視覺效果。
王鐸的書法作品在結構上強調整體統一、左右顧盼、橫斜疏密,若幾個字向左傾斜,必然有幾個字向右傾斜,左右呼應使行軸線平衡。如“賢”字到“論”字向左傾斜,“便”字到“藍”字向右傾斜;右邊兩行字體稀疏,左邊三行字體稠密。整幅作品左右呼應,疏密相間,上下連貫,氣勢磅礴,字體活躍卻有章可循。作品整體和諧,卻有某些字體氣勢磅礴,如鳥中麟鳳。這是他從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整幅作品最重氣勢,從參差中尋求平衡,從對比中尋求調和,從變化中尋求統一,從險境中尋求穩重,很好地運用了辯證統一的關系。
乍一看這幅《賢兄帖》字體左右傾斜,濃淡對比鮮明。但是細細品讀,會發現每個字、每一行之間渾然一體,一氣呵成。這種局部的不協調與整體的和諧統一是王鐸獨特的藝術形式,故大家稱他為章法布白的高手。明末書法家倪后瞻評價他說:“王鐸字覺斯,河南孟津人……學二王草書,其字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也。”章法中重要的構件就是字形和墨法,王鐸能夠很好地掌握字形和墨法,所以成為章法布白的高手。這幅作品字與字之間緊密銜接,行與行之間疏密相間,像一首有節奏的音樂,一首有韻律的詩歌,別具匠心,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
3 王鐸大幅立軸書法作品的影響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提出編撰《貳臣傳》,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余人,分甲、乙兩編,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勛的人編入甲編,毫無建樹的編入乙編。王鐸編入乙編,受貳臣的影響,他的詩詞書畫被禁毀。直到清朝末年,王鐸書法才被康有為、吳昌碩等人給予較高的評價。到了當代,王鐸書法被啟功、林散之、沙孟海等書壇大家大力推崇。
二戰后的日本十分推崇王鐸的大幅立軸書法作品。當時,日本美術展廳為追求書法作品的展覽效果,成立了明清調書法流派。田宮文平先生說:“也許是美術館展覽廳對大型展件的需求吧,使得書法家們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明末清初的長條幅上……總之,明清調書法流派形成了。以王鐸書風為核心的明清調,最初是在昭和戰后前期由關西派的書法家開創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明清調書法流派是效法以王鐸為核心的明末清初大幅立軸作品的。代表書家村上三島在20世紀80年代花重金購買了大量的王鐸書法作品,成立了王鐸書法彰顯會,潛心研究王鐸大幅立軸行草作品的書風。
20世紀80年代,中國書壇刮起了王鐸的大幅立軸書風,河南作為王鐸的故鄉,掀起了一股“王鐸熱”。當時,河南博物院收藏著豐富的王鐸書法作品,與村上三島收藏的幾十件王鐸作品聯合舉辦了書法作品展,加上《王鐸書法選》書籍的出版,王鐸書法在河南書壇得到空前的推崇。然而,除了河南,還有福建、浙江等地受王鐸書風的影響比較大。在全國性的大型書法展覽,人們都會看到具有王鐸大幅立軸書法作品風格的作品。當代書壇,大家們為了使書法作品更有展廳效果,紛紛學習王鐸“不規規摹擬”和“拓而為大”的創作方法,學習他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浩大磅礴的氣勢。
明末清初的中國書法,在帖學的極致中走向沒落,正在尋求一種新的突破。王鐸代表了書法變革的方向,其意義和價值不僅在于對二王書法的繼承和弘揚,更在于他對二王書法的獨到見解和顛覆。
參考文獻
[1]西中文.王鐸書法變革的意義[J].書畫世界,2006(3).
[2]王鐸書法編選組.王鐸書法選[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3]蘇巖.介紹沈周、王鐸的兩幅扇面書畫[J].中原文物,1994(3).
[4]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M].北京:榮寶齋,1993.
[5]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王無咎.擬山園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8]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