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摘 要:文章從出土漆器的現場保護的重要性入手,剖析研究現場出土漆器的現狀,分析造成破損的成因,目的在于選擇合適、可行的保護修復的技術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的壽命。在出土漆器送往實驗室進行全方面、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之前,及時的現場保護將成為最為關鍵的一環。有效的現場保護是整個文物保護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后期實驗室保護處理的關鍵,這對于保存和研究漆器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保護;飽水漆器
當前的考古發掘一般以基建類發掘為主,也就是所謂的搶救性發掘。由于有后續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工期,搶救性發掘的時間短、任務重,這對于文物的現場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所周知,漆器在出土時本身就被嚴重侵蝕,已經是脆弱的一種狀態。在考古人員的收集過程中,由于操作不規范等原因還會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有效的現場保護應用合理、有針對性的技術,這樣可以避免這些不必要的損毀,為以后的歷史研究提供科學信息和研究實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漆器腐朽原因分析
我國出土的古代漆器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南方潮濕地區出土的飽水漆器,另一種是北方干燥地區出土的潮濕但缺少飽和水狀態的漆器。古代漆器在埋藏過程中,多數曾受到地下水的腐蝕,漆器外的漆膜還有胎體內的分子結構已經被水飽和,與地下水中所含的堿、鹽類化學物質發生反應。木制、竹制胎體內部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降解流失,胎體強度減弱。加之長期處于潮濕的環境,細菌、微生物等大量繁殖,使得胎體發霉腐朽,加重漆器的破壞程度。
南方漆器由于埋藏地下水位較高,常常浸泡在水中,水分子進入到胎體的分子構成中,同時又受到外部水的浮力作用,胎體受力均勻,保存得較為完好。北方漆器盡管也是處于潮濕的環境中,但是胎體受到腐蝕后,缺乏足量的水分來填充胎體中的空隙,更缺乏外部水的承托。在腐朽過程中,器物由于受力不均,造成器物胎體坍塌,腐朽將盡或者漆皮變形、開裂、脫皮成為碎片。因此,北方地區保存下來的漆器數目較少。本文主要是針對飽水漆器的現場保護進行研究。
2 飽水漆器強調現場保護的原因分析
第一,考古現場文物保護是整個文物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十分關鍵。萬事開頭難,對于飽水漆器出土的現場保護來說,在搶救性發掘的過程中,能否盡可能多地保存漆器所蘊含的這些價值,會對后續漆器修復保護產生直接影響。良好的現場保護,要為后續的漆器修復與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古代漆器長期埋藏在墓室,盡管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損壞,但是基本上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需要一個長期的時間過程才能完全損毀。但是漆器一旦出土,整個大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大氣成分、光線等發生了驟變,穩定的小環境被打破,會加劇漆器的腐化、損壞。
第三,由于搶救性的發掘周期較短、任務重,大多數考古發掘工地聘請技工比較多。盡管他們有著豐富的發掘經驗,但是缺少專業知識和文物保護的意識。飽水漆器在發掘現場受到的人為二次破壞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基于此,我們必須重視起漆器的現場保護。
3 飽水漆器的保護原則及保護方法
飽水漆器出土現場最重要的保護原則:盡量避免水分的散失,盡可能保持飽水漆器出土的原始狀態。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清潔和消毒處理工作。在送往實驗室的過程中,根據情況對飽水漆器進行必要的加固,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外力震動。在實驗室選擇有針對性的脫水方法之前,做好保存工作。
飽水漆器現場保護的一般方法:
①應及時做好照相、錄像、繪圖、文字記錄、編號等工作,把飽水漆器出土的原始狀態細致地記錄下來,為后面的文物保護和后世人們研究提供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②防止水分過快地蒸發。先對飽水漆器進行清潔,注意使用去離子水或墓室的積水輕輕地洗除漆器表面的污染物。應該把器物輕放在有水的容器內,用含水的塑料薄膜包裹或含水的濕布包裹,定時地用噴霧器加濕。
③防止溫度、濕度的差異變大。事先準備好恒溫、恒濕的可操作箱子,盡快把簡單處理后的器物放入其中,使飽水漆器出土后能第一時間進入到與埋藏環境相似的溫濕度環境中,延緩損壞。
④防陽光照射。陽光會對飽水漆器的漆膜產生光的降解作用,破壞漆膜內的顏色,應及時放入避光密封的包裝中。另外,考古發掘時間應避免中午時間段,必要時可以搭建遮光棚。
⑤防微生物侵蝕,進行必要的防霉處理。一般采用0.5%甲醛溶液進行浸泡處理。
⑥防止粉彩脫落。由于漆器的彩繪原料使用的是水溶膠進行黏合,飽水漆器長期受到潮濕環境和地下水的浸泡,出土時已經有脫落的情況。不要用手摸或與其他物品接觸,否則會抹掉彩繪??蛇x用水溶性膠粘劑加固封好,包裹保濕,盡快送實驗室處理。
4 飽水漆器脫水定型——PEG浸漬冷凍干燥法探究
盡管漆器含有一定的水分,這些水分對于保持漆器的機械強度、韌性有著重要作用,能固定漆器的形態。但飽水漆器的水分子含量過多也不利于其保護和修復。對于飽水漆器的保護,采用合適的方法取出漆器內部多余水分尤其重要。在飽水漆器的保護修復中,脫水定型是無法避免的。因此,采用對文物損害最小的方法獲得最大的保護價值。
目前對飽水漆器脫水定型的方法一般采取PEG冷凍干燥法,一般原理如下:“PEG溶液也就是聚乙二醇溶液。用非吸濕性的聚乙二醇逐漸替換出漆器胎體內過量的水分,使水分得以揮發。聚乙二醇溶液留在器物的胎體中,隨著水分子不斷被聚乙二醇替代,PEG溶液的濃度不斷增加,逐漸聚合使分子量增大,形成固體。這樣長期以往的循環,胎體內空隙被PEG所填滿,器物的形狀得以保存。冷凍干燥的原理就是將飽水漆器內的水直接變成固體,水分子不經過液態直接升華,避免水分液化產生的張力對胎體造成損壞。為了冰的升華而采取了抽真空的辦法,加速脫水過程。”盡管PEG法是目前是漆器脫水定型的先進方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適用范圍。我們在采用該方法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適用范圍,對癥下藥,發揮PEG的優勢。PEG法的優勢:一是脫水和加固是同時進行的,便于自動化管理;二是對飽水漆木器的加固脫水效果十分明顯;三是對于小件器物處理非常方便,效果也能達到最佳。但是它的缺點也很突出:一是需要時間很長,厚重器物需要很長的周期才能處理完畢,效率不是太高;二是處理后器物顏色加深,甚至發黑,使用PEG溶液濃度越高,發黑越嚴重,這樣會影響漆器的美觀,遮蓋彩繪、文字、圖案等信息;三是PEG為不吸濕性物質,溶于水,是不防水的加固材料,不能用于露天器物的加固。因此,我們對待飽水漆器的脫水定型上應該慎重選擇保護的方法。
5 結語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出土文物(尤其是飽水漆器)的現場保護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的現場保護是后期實驗室保護與修復的關鍵。成功的現場保護不僅能為文物的長期保存創造有利的環境與條件,更能保留文物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信息,給當代乃至后世的人們研究提供具體詳實的實物資料,保留了一筆豐富的物質財富,這正是文物保存的價值所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是一個過程(從發掘出土到實驗室具體修復保護,最終展覽保存)。在這個過程中,文物的現場保護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場保護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進程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考古發掘現場一定要重視出土文物的現場保護,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王蕙珍.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2]潘慧琳.文物修復與養護[M].沈陽:萬卷出版社,2005.
[3]方北松,吳順清.飽水竹木漆器保護修復的歷史、現狀與展望[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12).
[4]張金萍.考古現場出土木漆器的保護[C].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學術年會,2012
[5]張飛龍,張志軍,張武橋,等.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研究[J].中國生漆,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