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壩縣緊扣村黨支部發揮作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謀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從制度層面創新村黨支部管理模式,在全縣75個村成立支、村、社合一的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73個,帶領全縣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增加村集體積累300余萬元。
扶貧社作樞紐,帶領小農戶闖入大市場。推行“龍頭企業+扶貧社+農戶”產業模式,扶貧社上連龍頭企業拿訂單,下連農戶組織生產搞服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有效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迅速形成適度規模,打開市場,形成產業鏈,使過去的“提籃小賣”成為“規模定制”,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2017年,全縣73個扶貧社與龍頭企業簽訂土雞、土蜂蜜、食用菌等訂單115筆,帶動全縣1318戶3353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
市場化運作,實現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積累增長雙贏。扶貧社通過為各個服務隊提供生產管理服務收取管理費,提供基本生產資料收取租賃費,組織群眾完成生產訂單收取龍頭企業服務費,使集體經濟收入成為有源之水,不斷得到壯大。武關驛鎮松樹壩村扶貧社通過實施代建項目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200元;馬道鎮沙壩村扶貧社通過為食用菌生產隊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一個生產季度村集體增加積累4萬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000元。
搭建管理平臺,鄉村治理水平大幅度提高。扶貧社除了組織發展生產,下設的公益性服務隊負責村莊人飲工程維護、環境衛生打掃,組織文化活動、張羅紅白喜事、倡導文明新風等,村級事務得到有效管理。目前,全縣73個扶貧社組建衛生服務隊、自來水管護隊、紅白理事會等各類公益性服務隊共253個,開展服務活動300余次,新的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