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鄒聯克 王廷勇
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地經濟社會進步發展的不竭動力。全面復興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面復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關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基本、最深層、最持久的動力。
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作了戰略部署。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全面復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具體安排。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靈魂”,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潛在的、持久的動力,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新型城鄉融合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黔南州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民風民俗淳樸、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一些鄉村的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資產及附著的無形資產,一些民族的習俗、禮儀、節慶等不同風格的民族文化是鄉土社會的寶貴財富。近年來,隨著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戰略行動的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統籌的推進,鄉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在增加農民收入、助力攻堅脫貧、實現全面小康方面成效顯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作用初步彰顯,為繁榮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應有的貢獻。
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要實現文化強州,增強文化軟實力,就要充分認清自身文化資源的比較優勢,提升鄉村文化的品質和內涵,在摸清縣情、鄉情、村情的基礎上,根據山地型、民族型、生態型的特征,實事求是做出不同層次的文化發展定位,培育和形成一批建筑特色鮮明、民族文化底蘊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鄉村文化。
在文化傳承保護上做文章。充分尊重布依族、苗族、瑤族的建筑風格,結合當地建筑工藝,就地取材,保護富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從“長桌宴”“六月六”等傳統民族文化的豐富信息中挖掘文化特質,實施民族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強對傳統節日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充分考慮當地人民群眾原有的合理生產、生活方式,積極主動地保留一些積極向上的習俗、民俗,加強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讓老百姓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并舉,加速培育鄉村文旅產業、農旅結合新業態。依托其原汁原味的文脈,喚醒沉睡的鄉土文化資源,發掘和保護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特色小鎮和美麗村莊。
在做強旅游文化產業上做文章。
重點把“大都勻”打造成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中國西部影都”,打造全國獨有的三都水族文化、平塘縣卡蒲鄉毛南族文化和利用好“大射電”天文科普旅游這三張世界級名片,充分利用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帶動沿線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精品線路,構建貴州南部泛旅游區和無邊界旅游新典范。在猴場、影山、卡普、播堯、都江等具有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鄉村,應以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延伸和開發文化產業,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線文物普查建檔保護制度。
在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上做文章。有序開展公共文化和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鄉村社區文化,多渠道促進農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文化部門和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功能,深入開展送地方戲活動,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不斷加強“兩館一站”效能服務建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深入推進各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鄉村文化活動中心免費開放工作,為公眾免費提供書刊借閱、信息查詢、培訓、講座、展覽、輔導等服務。廣泛開展各種文藝演出(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陣地服務功能。重點開展送書下鄉、數字閱讀推廣、讀書小狀元、特色講壇等活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推廣以“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國家公共文化示范項目和“百姓大舞臺”為主的文化品牌建設,提升公益文化活動質量。
鄉村承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是“鄉愁”“鄉村味道”的重要載體,全面振興鄉村文化是復興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抓手和主平臺。黔南州鄉村文化是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與典型縮影。保護農耕文明,延續鄉村文化脈絡,守護鄉村文化生態,留住美麗“鄉愁”和“鄉村味道”,這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