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中國故事的方式,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是我們自家的方式,找到更多講故事的方法、手法和形式,說到底就是要樹立文化自信。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美麗中國”無疑是一個關鍵詞,講好美麗中國故事,至關重要。
怎么講好中國故事?這里面至少包含了三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現在為什么要提出來要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是不是我們過去沒有講好?或者我們講得不夠?
第二個,是怎么講好中國故事。這里,中國是關鍵詞,也就是民族的、歷史的,當然更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發生的故事,這里面有個根本問題,就是現在我們已經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現代化目標之一。
第三個,怎么用中國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講中國故事的方式,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是我們自家的方式,找到更多講故事的方法、手法和形式,說到底就是要樹立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人的期待,甚至是世界的期待。十多年前,有一個美國學者約翰·麥克斯特寫了一本《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2009),在這書里面有一句話,說中國其實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你們沒有講好。當時給我的刺激比較大,因為我有同感,我覺得我們這個社會、時代、生活發生了那么多驚心動魄的變化,但是讓我們特別感動、特別震撼的作品卻很少。
比如,散文這個文體實際上是最寬泛、最具有包容性的一個文體,但是我們習見的散文大多是風花雪月,那種非常膚淺非常表面的一種抒情,一些停留在字面上與語法詞法較勁的那種“散文”,是很優美,但是一點都不感動人。問題出在哪兒呢?首先是對生活的隔膜。
對生活的態度,是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最基本的前提。你對生活都不熟悉,還能講什么故事。
“中國故事”主題宏大,無疑是一個巨大工程,但每一位講述者又都是個體性的存在,有著專屬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要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從自己的具有特殊性的遭際以及由之而產生的感受和思考入手。時代精神并非只是體現在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喧嘩熱鬧的新聞性的事件中,它同時也體現在、甚至更主要地體現在普通人最為普通的生存狀態中。
“講好中國故事”,或許是這個時代給出的一道考題。因為每個講故事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因此,對于我們來說,“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不在“中國故事”,而在“講好”。
我們說的中國,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只屬于他們的那個歷史。當下的中國怎么樣?可以說“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中國,當然為“中國故事”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培養基。這樣的社會巨變,如此宏大的時代,居然鮮有世界級的作品,這跟時代、政治和社會其實都沒多大關系,只與講故事的人有關系。
說到“中國故事”,我們張嘴就說“中國的就是世界的”,意思當然不錯,不過這個話我們說得太多了,忽視了另外一個方面:世界的,卻也是中國的。因此,不是只有“寫當下中國”的作品才叫“中國故事”。講給中國人聽的故事,也叫“中國故事”,因為它們對中國人產生了作用,就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中國故事不一定發生在中國。
林斤瀾說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這是終身都不能偷懶的基本功。他說這要分成三步走:“一是說中國話;二是說好中國話;三是說好你自己的中國話。”
“講述中國故事”的目的,是讓中國的民眾喜聞樂見,進而影響中國文明、文化進程,參與塑造向真向善向美的美麗中國,這點當然重要,而我還想強調的另外一面,就是通過我們的文學,卓越而獨特的文學,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獲得其他民族的理解,贏得其他民族的尊重。這應當也是我們強調“中國故事”的目的性之一。中國夢應當有新的文化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