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澄宇(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開放給文化解放了身份,在經濟層面上確立了文化的價值。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定位越來越明確,產業貢獻率日益突出,分類結構基本穩定。未來文化產業需要加強法制建設,以促進行業發展為本,政策落實保駕護航,劃清公益與私權的范圍,強化專項執法能力,緊密結合新興業態,建立國際化利益協調機制,健全評估機制。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了重要貢獻。深入把握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對于在新時代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于我國文化產業來說,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向高質量、高層次、精細化發展模式轉變。新時代確立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坐標,高質量確立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目標。文化產業應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全面整合、綜合發展,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朱春陽(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亮點是文化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要總結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解決好存在的問題,把文化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與此同時,文化產業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還是以GDP為中心,以內容為中心還是以資本為中心,以文化為中心還是以技術為中心,這些都是在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回答好的基本問題。
黃永林(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企業日漸壯大,文化產業增速遠遠高于同期GDP增速。現代文化市場主體、文化市場體系以及文化市場管理模式的建立,大大激發了文化產業創造活力,提高了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有力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當前,文化產業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產業現象,而是一種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生發展范式,成為催生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拓展新領域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