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作家)
改革開放讓中國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這是一個充滿理想與渴望的時代。人們有共同的目標——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在宏大的理想面前,人們有了情感,有了追求,有了向往,需要文學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理解生活、表達對生活的愿望。因此“努力做‘人民的代言人’”成為我們這一代作家的天生使命。共同的時代情懷與社會關切將作家與讀者融為一體。
改革開放使我成為充滿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它賦予了我一種“讀者感”,敦促我望向社會,并把對于社會的關切融入到我的文學思考中。在這個風云變幻的大時代,我更充分地認識了人,包括人的性格、命運、愿望、理想,讓我努力思考,自由表達,進而深刻地認識生活的本質,譜寫最真摯的人間情感。同時,日新月異的嶄新社會為我提供了浩瀚的素材,豐富了我的視野,也使我充滿想象力。應該說,這是每個人都能創造無限可能的時代。
陳宗周(電腦報創始人)
當代中國發展幸運之處,在于改革開放年代趕上了全球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浪潮。這些新技術在中國的應用與普及,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環境,而新技術又反過來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互相影響。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動,今天的中國會是什么面貌。
中國這40年間發生的一切會被隆重記入人類文明史,一些小變革同樣彌足珍貴。大變革中,一些小人物和小事件在當時并不引人注目,比如被稱為英國工業革命標志性事物的珍妮紡織機和瓦特蒸汽機等等,當年不過是小人物的小發明。同樣的,如同柳傳志在中關村20平方米傳達室創辦聯想,浙江溫州橋頭鎮的家庭紐扣作坊、四川雙流劉永好兄弟的鵪鶉養殖場、重慶《電腦報》創辦等等,當年看似微小,但卻共同匯聚成中國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
肖云儒(文化學者)
記得在1978年春天清明節前后,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郭沫若做了《科學的春天》的講話,我的心一下子就被燃燒了,我覺得我還有點希望,自然科學可以,我們人文科學是不是也可以。回顧改革開放這40年,我無疑是直接受益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現在肯定還在山溝里,哪怕是晚10年,恐怕我也出不來了。只有時代好了,百姓的生活才能好。我的人生談不上輝煌,但是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光輝和靚麗,必須感謝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