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嚴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努力追求速度、質量、效益有機統一,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供給體系質量持續優化、效率效益持續提高、新舊動能持續轉換,守住了底線、走上了新路、實現了跨越,為新階段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貴州已邁入工業化中期前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時期是經濟快速發展期、提質轉型關鍵期,若在擴大經濟總量的同時解決好發展質量問題,經濟增長就能持續,能夠順利進入工業化后期并向現代化邁進。貴州必須不斷拓寬發展新路,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贏得主動,創造更強勁動力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促進工業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做優做實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和基礎。優化產品結構,讓更多有質有量有規模有品牌的“貴州制造”沖出大山。優化市場主體結構,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服務,培育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調優投資結構、注重投資質量,提高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培育新興產業市場活力,釋放發展活力。
秉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原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重點圍繞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目標,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能轉換,構建以實體經濟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制造業集群化發展,通過軍民融合發展等舉措,培育裝備制造企業龍頭,擴大產業規模。同時,要推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規模化、茶業等特色產業品牌化、煤炭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食品等農業高效化、物流及旅游等服務業現代化。
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增強要素和制度保障能力,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關鍵支撐。破除要素資源、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等方面的障礙,改革要素配置體制,防止出現在產業鏈低端徘徊的“資源陷阱”、防止優強企業難以跨進市場門檻的“擠出效應”。改善監管制度,簡化行政審批,提高違法成本,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統計指標、績效評價、政績考核等標準,規范政府、企業行為,通過市場機制促進產能、企業優勝劣汰。
實體經濟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底盤”。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雙千工程”,實施“萬企融合”大行動,促進生產方式、管理模式、銷售模式深刻變革,以降成本為重點減輕企業負擔,通過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讓國企國資強身健體,釋放改革紅利。著力改善開放軟環境、拓寬開放通道、提升開放平臺,以全球視野擴大開放,分享全球產業分工的“一杯羹”。
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提高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金融資本等要素保障的總量與質量。著力提高區域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加大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強勁高質量發展引擎。擴大人才總量,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總量。當前,全國各地“人才爭奪戰”已近白熱化,必須采取超常規舉措,有效吸引、聚集各類人才,增強高層次、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對貴州發展理念的認同感,以情感引人、以事業留人、以價值惠人。著力提高金融服務能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效擴大實體經濟信貸規模。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我們一定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決扛起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大力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貴州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