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53歲的余必麗站在“鷓鴣園山莊”樓頂,門口的幾百畝蔬菜大棚又讓她想起了20年前坐火車去溫州打工的情景:“經過湖南懷化時,我看到車窗外面全是蔬菜大棚。心想,鷓鴣園有那么多土地,我為什么不在家種蔬菜,還要出來打工?”
去溫州不到10天,余必麗就回到鷓鴣園村開始小面積試種蔬菜。令人欣慰的是,蔬菜種植的收入逐漸增加。
2002年,余必麗當選興仁縣城南街道辦事處鷓鴣園村黨支部書記,擺在余必麗面前的是一個“吃糧靠救濟、穿衣靠救助、用錢靠貸款”的“三靠村”。當時的鷓鴣園村水、電、路都不通,吃水靠人挑,照明靠煤油,趕集踩泥巴……最嚴重的是當地思想觀念仍然比較落后,很多人還質疑:怎么能讓一個女人做一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呢?
所有的質疑都沒有影響到余必麗,她說:“既然做了黨支部書記,我就一定要做好,誰說女人就不如男人?”
余必麗四處奔走,為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資金,2003年完成鷓鴣園村電網改造,2006年建成興仁縣第一條通村油路,并讓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水、電、路通了,但鷓鴣園村的村民卻沒有富裕起來,地里種著糧食,手上沒有錢花。為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余必麗決定帶著村民一起,大面積種植蔬菜。
有村民反對:“從來都是吃飯飽,不是吃菜飽。”
余必麗就挨家挨戶給群眾做思想工作。可是在村民的眼里,種菜靠不住,更何況建大棚還需要一大筆錢。說白了,村民看不到效益,無法建立信心。
“村民不種我自己種,讓村民見到收益再發動就容易了。”2008年,余必麗貸款2萬元建了6個大棚,種植西紅柿、白菜、辣椒、茄子等蔬菜,一年收入6萬多元。
看到余必麗種蔬菜掙了錢,村民紛紛到余必麗的大棚參觀學習。在她的示范帶動下,鷓鴣園村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筍般建設起來,共計147個大棚,占地500余畝,一年為村民增收500余萬元。鷓鴣園的蔬菜種出了品牌,供不應求。
“村干部必須帶頭富起來,這樣才能形成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村民共同致富。”這是余必麗擔任村支書16年總結出來的經驗。
為了把村里的荒山利用起來,余必麗又帶領村民發展了60畝葡萄、1500畝高鈣蘋果、500畝核桃、500畝五星枇杷。立足鷓鴣園村山清水秀的環境,余必麗開設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鷓鴣園山莊”,如今村里開了8家農家樂。
當下余必麗正帶著村支“兩委”狠抓生態環境治理和鄉風文明治理,一方面進行河堤改造、廣場建設和民族文化展覽館的修建,讓鷓鴣園村的生態環境更上一個臺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民族風俗提升鄉風文明,完善村規民約,把鷓鴣園村打造成為民族團結一家親、鄰里互助心連心的和諧鄉村。
“我們要結合現有的農業產業優勢和布依族特色文化,發展觀光農業,把鷓鴣園村打造成一個能吃、能住、能看的布依特色村寨。”談起未來的打算,余必麗說:“只要老百姓還讓我干,我就繼續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