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深華
2月20日,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西安市兒童醫院兒科研究所呼吸二科主任醫師張雯連續工作了13個小時,診治了115名患兒。“兒科醫生缺口大,這樣的工作量很正常。”張雯說。
“頭孢抗生素不能隨便用,得有指征才能用。”“孩子現在肯定沒有哮喘,放心吧。”“你的費用已經扣過了,可以直接去拿藥了。”
大同小異的對話,在這個冬春交際的流感多發季,她每天都在重復。
“兒醫一年365天,從早8點到晚10點都是正常門診時間。”已經在兒科工作了22年的張雯,除了周一到周五,每個月還要在一個周末值兩天班。
中午12點,張雯已連續接診了34名患兒,此時,她剛剛能喝口水,一上午連洗手間都沒空去。由于經常不能按點兒吃飯,張雯患有慢性胃炎。“吃點涼的就會胃痛。”她一邊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食物,一邊含含糊糊地說著。
下午1點,張雯繼續接診。
到了5點時,她已經診治了65名患兒,此時特需門診還有50名患兒在排隊。門診一天下來,張雯很疲憊,等候的家長們也顯得有些焦躁不安。她說,大多數家長還是能理解醫生高強度的工作節奏的,但偶爾也會遇到情緒激動的家長。“遇到這樣的家長就要盡量去溝通解釋。”張雯說。
晚上9點10分,一個裹在襁褓中的小寶寶高燒不退,張雯親自帶著家長去急診,一邊走一邊叮囑:“去急診留觀吧,等體溫到39攝氏度以下才能走,這個藥至少要間隔兩小時,一次用一粒,一天兩次。”回到診室,她忍不住捶打后背和腰,長期久坐不動,她的腰椎間盤出現了膨出。
終于快要下班了,張雯又想起了前兩天收治的一個重癥兒童——孩子入院時整個氣道都沾滿了黏痰分泌物,完全堵死了左側的支氣管,根本不能通氣。門診接診臨近尾聲的時候,張雯去探視這個孩子并完善了術后治療方案。
下班回到家,張雯癱到在沙發上,“什么都不想吃,什么也不想做”。但她并不后悔做兒科醫生:“看到患兒痊愈,就覺得多少付出都值得了。”張雯希望在新一輪的醫改中能夠帶出更多的兒科醫生,“基層一線兒科醫生多了,診療強了,不僅方便了附近的患兒,我們的工作量也會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