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學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外貿領域迎來了深刻的變革。外貿體制改革促進了我國貿易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結構優化升級,同時也為世界貿易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武雅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戰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結構合理、規模適宜的進口貿易在中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這一關鍵歷史時期中,作用將更為突出。
桑百川(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
中國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首創,這是中國擴大開放,促進世界經濟貿易平衡發展的重要舉措,證明中國不是簡單追求對外貿易順差,而是要進出口平衡發展。擴大進口可以為世界提供更多出口機會。中國此舉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為世界注入更多信心:中國堅定維護經濟全球化,堅定擴大開放。過去40年是中國利用外部良好條件實現快速發展的40年,如果外部環境持續惡化,對世界經濟是拖累,對中國自身發展也不利,擴大進口有助于建立一個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幫助中國更好置身于世界經濟體系。
張建平(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我國現在對進口的定位非常明晰,已經意識到進口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很重要。“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進出口平衡發展的要求,“十三五”規劃中,我國進一步提出要“優進優出”,在國家外貿戰略轉變中也強調重視進口的作用。在國家層面,我們已經非常明確進口有利于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有益于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同時可推動我國的國際關系變得更好,有利于堅定推進全球化發展,讓世界分享中國的大市場。
李春頂(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我國擴大開放帶來積極的效果。它搭建了滿足進口需求的平臺,讓買賣雙方有面對面交談的機會,更可能達成交易協議。通過面對面交流,雙方溝通成本就會下降,可增進彼此互信,提高交易效率,從而降低貿易成本,擴大原有進口貿易的規模,創新貿易模式。另外,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下調進口關稅等舉措也進一步完善進口體系。商務部等部門發布了有關擴大進口的意見,提到進一步減少進口的通關程序,提高進口貿易效率,加之正在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實際上我國已形成了全方位擴大進口的格局,對于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很有價值。
鐘飛騰(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擴大進口規模可以使中國和更多國家的經濟捆綁在一起,可以削弱美元霸權,擴大進口也會擴大人民幣涉外使用,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支撐作用。對外貿易方面的這一變化對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會有促進作用。加大外部進口的規模可以刺激國內廠家提高產品質量,在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對產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這樣的刺激很有必要。
張大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進博會的召開向國內外釋放了多重積極信號。首先是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此外,這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通過開放倒逼改革,推動產業升級發展;通過市場的需求,調節供給側改革。就國際意義而言,進口博覽會有利于回應當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遭遇的不利形勢,有助于維護全球自由多邊貿易體制,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金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將通過進口得到滿足,而這必將直接拉動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乃至讓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進而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在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是以外需為主、以粗放的資源配置方式來推動全球化。而以進口博覽會為標志,未來三四十年,中國將走向以內需為主、以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作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模式。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舉辦,加速了中國商品“走出去”進程,推動了中國外貿各領域改革和外貿結構升級,開啟了“中國制造”的時代。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舉辦,為各地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提供了通道,進而在全球資金的支持下,“中國制造”結合自身優勢一舉鑄就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現在,進博會的舉辦將助推中國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放,尤其在出入境、知識產權保護、金融等各領域形成“以開放促改革”新格局,為全球商品進入中國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
劉鵬(天貓國際總經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并希望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品質。這時,更進一步的開放則使得這種消費升級成為可能。天貓希望通過自己在全球的支付和物流鏈條,讓更多全球優質商品通過進博會更快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