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必須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持之以恒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四個著力”“三個推進”,加快推進“一帶五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切實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遼寧產業發展格局。
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淘汰過剩落后產能,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扎實推進“一帶五基地”建設,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和工業八大門類產業發展政策,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航空裝備、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汽車裝備、成套裝備,切實有效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裝備制造業比重。調整優化石化產業,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打造大連長興島(西中島)、盤錦遼東灣地區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提升原材料產業精深加工水平,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綠色改造升級。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推進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培育旅游領軍企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重大項目建設,以華晨寶馬產品升級、英特爾三期、恒力石化等項目落地為引領,大力拓展發展前景廣、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項目。
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騰籠換鳥,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發展壯大機床、機器人等智能制造產業,推進國家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推進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提升材料對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的保障能力。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充分發揮沈陽、大連兩市的信息技術領域優勢,加快推進集成電路制造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加速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深化信息技術和智能產品應用,引導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依托有關地區優勢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提高原創、仿制藥物研發能力,提升遼寧生物醫藥產業整體競爭力。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推進大連潔凈能源實驗室建設。加快園區優化整合,實現集聚化、集約化發展,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載體和平臺。調整完善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政策,提高使用效率,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
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實施一批省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專項,在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學、現代農業等領域,對“卡脖子”技術及產品進行攻堅,力爭到2020年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創新成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試點,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放寬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兼職或離職創辦科技創新型企業條件,激活創新活力。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東北科技大市場、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沈陽成果轉化基地、中科院沈陽分院丹東育成中心等建設,完善技術轉移體系,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加快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大連金普新區建設,帶動區域創新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不斷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