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素有“蘇北小江南”的美譽。靖江境內紅色資源豐富,對青少年開展紅色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靖江市各級關工委和廣大五老就地取材,搭建平臺,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同青少年一起追逐心中的那份“紅色夢”。
開展“紅領巾尋訪家鄉”系列圓夢活動。為了培養孩子們愛黨、愛國的信心和決心,牢固樹立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許多基層關工委發揮五老優勢,社校互動,開展了五彩繽紛的活動。小關廟社區關工委老同志在給社區少先隊員講述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渡江戰役時,開展了“計算渡江時間感受家鄉變化”的活動。活動中,老戰士祁玉良對孩子們說:“當時解放軍船只渡江時,風大水急又是頂風,花了兩個多小時,才順利渡江。現在,你們乘坐的客車,只用15分鐘就可以到對岸。活動后,孩子們興奮地說:“今天聽祁爺爺說起渡江時間,又親眼看到祖國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成果,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紅旗大隊關工委與大覺小學少先隊員們開展了“尋訪叫花子埭變化”的活動。年近九旬的季克義,向隊員們介紹了“叫花子埭”名字的由來。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的貧苦農民分得了田地,在黨的領導下,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原來的“叫花子埭”,如今改名為現在的興隆埭。以烈士浦利珠命名的利珠村,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奮斗,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雅橋”村。關工委五老組織孩子們來到這里,親身感受60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勵孩子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發掘“歷史化石”,開展教育活動。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是城市、鄉村的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人文坐標、地理信息,是見證城市、鄉村變遷的“歷史化石”。生祠鎮中心學校就是以“生祠堂”的地名而定的校名。生祠鎮關工委五老和鎮中心小學共同開展了“發掘校名文化,立志精忠報國”教育活動。活動中,五老柳爺爺向孩子們介紹了“生祠堂”的由來:南宋皇帝與秦檜陰謀害死岳飛,一天連發十二道金牌。中原老百姓跟隨岳飛南下,來到現在的生祠鎮,岳飛預感到回朝后性命不保,叫老百姓留下安居。后來,老百姓對岳飛感恩懷念,建起了一座廟叫“生祠堂”。在“生祠堂”里,講解員介紹了岳飛抗金的故事,讓孩子們觀看了精忠報國的錫劇。活動結束后,柳爺爺問孩子們:“岳母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刻在岳飛的背上,你們應該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刻在哪里?”孩子們響亮地回答:“刻在心里。”
利用重要節點,因時制宜開展活動。每逢重要的紀念日,都是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好教材。靖江市各地關工委利用重要節點,組織中小學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每年的七月,各基層關工委和五老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訪脫貧幸福源”活動。活動中,五老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真人真事。孩子們參觀富裕文明示范村,目睹了改革開放后,新農村的變化。為培養青少年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西來中心學校還開展了“我講‘兩史’中的英模人物”活動,李大釗、聞一多、楊靖宇、王杰、王進喜等人們所熟知的人物,經同學們聲情并茂地講述,一個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