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工作作風,堅持深入群眾,黨員干部下鄉的多起來了?!翱碗S主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但干部下鄉村調研,卻不能總是一句“客隨主便”。干部下鄉,不是去做客,是為了調查鄉村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以便及時解決。因此,干部下鄉,就應該真心和農民打成一片,而不是把自己當客人。
下鄉“客隨主便”有一定的危害性,容易被個別人的“障眼法”所迷惑。下鄉干部想了解基層建設存在的問題,卻被專門安排到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好的村莊去;開座談會了解情況,卻來了一些能說會道的人報喜。如此這般的調查研究,只能看一些表面現象,聽一些浮夸匯報。
喜歡“客隨主便”,問題一部分出自調研者自身。要么心懶身懶,下去時就沒有想做什么事,只準備走走過場;要么喜歡迎來送往,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想多費心思尋訪查找問題;要么顧及情面,不敢得罪人,所以不想較真。下鄉只有不當客人,不聽擺布,求真務實,才能掌握調研的主動權,保證調研的真實度,增強調研的實效性。
干部下鄉,從一開始就要做足“功課”。下去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周密計劃,對要達到的目的心中有數;要堅持輕車簡從,并且主動向基層的同志申明自己的工作安排和組織紀律,不搞層層陪同和群眾迎送,不收受任何禮物和土特產品;調研過程中,既要看鄉村安排的現場,也要看沒有安排的地方,既聽干部匯報,也與群眾交流,既檢查考核優秀的單位,也深入到發展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既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也要發現問題;調查后,還需認真總結研究,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干部下鄉,一定要向“客隨主便”說“不”,從改進作風入手,密切干群關系,真正為廣大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讓下鄉調研更有意義,更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