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鴻昌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他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實現中國夢,就要從“家”出發,創建好家庭,實施好家教,傳承好家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社會發展方面看,我們需要重視家庭基點論、文化基因論、命運共同體發展論;從人民幸福方面看,每個人都會關心“夢”(中國夢—我的夢)、關心“家”(家國情—文化家)、關心“路”(新時代—幸福路)。喚醒“夢”,找到“家”,走好“路”的過程,正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植根、在親情中升華,在學習和成長中得到落實的過程。
愛國是一種責任和情懷,需要有“夢”追尋,敬業是一種精神和情操,需要有“家”支撐,誠信和友善是一種品質的堅守和心境的和美,需要用走好“路”去踐行。
人生要有夢,有夢需要“情”相伴,這個“情”就是家國情;
人生要有家,有家需要“愛”支撐,這個“愛”就是智慧愛;
人生要有路,有路需要“合”發展,這個“合”就是文化合。
人生要有夢,有夢需要“情”相伴,這個“情”就是家國情。
談人生,離不開這樣兩個問題:為什么活?如何活?
“為什么活”是個信仰問題。它是人生的全部目標和最后歸宿,也是人生發展的動力和精神支柱。“如何活”是個理性問題。它引領著人們從起點出發,走好人生路,追尋到自己人生的夢想目標。
有的人只為某種意志而活,無限追求權力和地位,并期望用這種權位優勢控制改變他人,獲得最大的自我滿足,在以別人為代價中獲得自己“活好”的狀態。
有的人為某種宗教信仰而活,期望在彼岸世界求得靈魂的救贖和安寧,在懺悔中得到神的寬恕……
有的人為社會而活,希望在利他服務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大多數中國人相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求同存異”中追尋著“天下一家”的大同目標。當我們用高潔的情操,蕩滌人們視野的世俗和塵垢;用修身的澄明驅逐歲月灰色的陰暗,回眸來路我們會發現:人生之夢其實很美。
中華民族是具有信仰和人生追求的民族。從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上善若水”的“處下”智慧。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胸懷,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選擇,彰顯的是對宇宙大自然的深刻領悟和高尚的民族信仰。從古代的“黃帝情—中國夢”到鄭思肖的“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無不激勵著中華民族追尋“大同世界”的民族夢想。
《道德經》中寫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在“齊家”與“治國”之間做好“修之于鄉”,對引導城鄉百姓從“家”出發,追尋“中國夢—美麗家園夢—我的夢”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鄉村振興,離不開“修之于鄉”文化。
如今,河北省正定縣塔元莊已建成河北省電子商務產業園,園區領導重視家文化建設,在“修之于鄉”文化中探索鄉村振興路,形成了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個“重點”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創建好家庭,實施好家教,傳承好家風”,促進園區和諧發展,帶領農民創業,幫助村民和員工在讀書學習中實現幸福成長。這就是“夢之美”的情懷。
人生要有家,有家需要“愛”支撐,這個“愛”就是“智慧愛”。
家風是什么?家風是家庭(家族)傳承下來的風尚和作風,是延續著的家文化智慧,是家庭成員生存習慣、生活方式、生命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總和。
受到良好的家風、家文化熏陶的人,會以學習化生存習慣、智慧化生活方式、意義化生命狀態面對人生,成為社會和諧的正能量激勵源。他們勤儉持家、知書達理、熱情助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一旦走向社會,或負責起某一方面的工作,其生活作風、學習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思想作風也會是廉潔奉公、勤奮好學、自強不息、民主寬容、實事求是的。而家風不正,家文化環境不好,家庭成員的生存習慣、生活方式、生命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也會大不一樣。顯然,識人、查人、用人,也要注重家文化素養。這種家文化素養,往往體現在能否有“替他人著想的善良,不用他人提醒的自覺,樂于接受約束的自由”。這是植根于內心深處的修養,需要和諧的家文化支撐。
錢氏家族名人輩出,堪稱近代名門望族。錢氏家族能夠綿延千年,人才輩出,與家族良好的家風家訓不無關系。《錢氏家訓》中有“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錢學森也說道:“我們的先祖,他的政績只是致富一隅,而我們后人的事業,是使整個中國繁榮富強。老祖宗地下有知,是會高興的。”錢氏家族的人,正是從“家”出發,追尋“中國夢—強國夢—我的夢”,走出了一條“學習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義化生命”的幸福人生之路。
顯然,要喚醒家國情懷,就需要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從小激活孩子的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靈情操(三情),就可以有一個“為興趣和夢想快樂表演”的童年,從小喚醒孩子的愛心、愛好、愛學(三愛),就可以為孩子一生幸福奠定下良好的人格基礎。長大了就可以在與祖國命運同行中為“中國夢—強國夢”作出貢獻。錢學森正是一位在良好家文化環境中激活了“三情”智慧,喚醒了“三愛”素養的杰出人才。他在“兩彈一星”事業和“大成智慧”教育中所作出的貢獻,深深地影響著幾代人。顯然,幸福人生有起點,出彩人生從“家”開始。這就是“家之慧”的真愛。
人生要有路,有路需要“合”發展,這個“合”就是文化合。
馬克思說:“在科學的路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人生沒有坦途,要走好人生路,而不是只走好走的路。在人生的路上,耍小聰明走“捷徑”往往會事與愿違。只有合道而行,合德而為,合心而美,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和成長,才能在挑戰面前抓住機遇而走向未來。于是有了“路之遙”智慧。
三十多年前,我們不少科技工作者曾經研制出一項項新成果,盡管在成果鑒定中獲得了一個個國內領先、國內先進的評價和一項項優秀成果獎勵證書,但他們卻不能真正高興起來,因為成果中最核心的部件——芯片,是從國外買來的而不是自己國家制造出來的。對于許多從事過軍工事業的“老兵”來說,核心技術不在自己手中意味著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三十多年過去了,中興的“芯片之殤”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要付出艱辛走好路,而不要只走好走的路。我們只有用自己堅實的腳步踏平坎坷,架起自己的險峰棧道、跨海橋梁,才能穿越一道道絕境,收獲無與倫比的壯美,走向詩和遠方。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芯片、自己的操作系統、自己的高端設備……令人欣慰的是,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在“兩彈一星”事業、“北斗導航”事業中走好了路,自主研制芯片也在路上。許多科技工作者,干著驚天動地事,做著隱姓埋名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付出了一生的艱辛努力。我們真得要為他們點贊,要向他們學習。
在科學的道路上,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要看到差距并迎頭趕上。走好科技創新路,需要有大批愛國敬業的創新人才隊伍支撐。而創新教育是關鍵。新時代、新挑戰、新機遇、新發展,需要新教育。如何從家庭教育開始,引領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家人走上“學習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義化生命”的人生之路,是走好人生路的密碼,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這就是“路之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