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黨內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愿監督、不敢監督、抵制監督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監督下級怕丟“選票”,監督同級怕傷“和氣”,監督上級怕穿“小鞋”。在不少地方和部門,黨內監督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成了一句口號。黨內監督缺位,必然導致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全黨要深刻認識到,黨內監督是永葆黨的肌體健康的生命之源,要不斷增強向體內病灶開刀的自覺性,使積極開展監督、主動接受監督成為全黨的自覺行動。
——《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0月27日)
黨的十九大對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作出部署,目的就是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黨和國家各項監督制度中,黨內監督是第一位的。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目的是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稿和方案稿的說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恒。黨的各級組織要敢于較真碰硬,見物見人見細節,從點滴抓起,從具體問題管起,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要坦誠相見、開誠布公,讓正常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黨內政治空氣的清潔劑,讓黨員、干部習慣在相互提醒和督促中進步。黨的各級組織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勁頭、鐵杵磨針的功夫,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見常態、見長效。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聞稿(2017年1月6日)
分析這些年來查處的典型腐敗案件,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小節到大錯的過程。如果在剛發現問題時組織就及時拉一把,一些干部也不至于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黨組織要多了解黨員、干部日常的思想、工作、作風、生活狀況,多注意干部群眾的反映,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要把黨內監督體現在時時處處事事上,敦促黨員、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全黨同志要習慣于在同志間相互提醒和督促中修正錯誤、共同進步。
——《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0月27日)
堅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賦予有干部管理權限的黨組相應紀律處分權限,強化監督執紀問責。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抓住“關鍵少數”,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各級領導班子一把手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一把手違紀違法最易產生催化、連鎖反應,甚至造成區域性、系統性、塌方式腐敗。許多違紀違法的一把手之所以從“好干部”淪為“階下囚”,有理想信念動搖、外部“圍獵”的原因,更有日常管理監督不力的原因。領導干部責任越重大、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強監督。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月12日)
要加強教育引導,注重破立并舉,抓住“關鍵少數”,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范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形成“頭雁效應”。要堅持法治、反對人治,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帶頭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權限、規則、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做到心中高懸法紀明鏡、手中緊握法紀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新聞稿(2018年3月10日)
(責編:羅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