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上

周代制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六藝:“禮(禮儀)、樂(樂理)、射(射箭)、御(騎馬、駕馬車)、書(書寫)、數(算術)”,其中“樂”排名第二,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整理的“六經”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還有荀子所著的《樂論》,《禮記》中的《樂記》,《呂氏春秋》以及《淮南子》里面討論音樂的篇章,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等等,都說明了我國古代對于音樂的研究十分廣泛。而作為音樂的載體、表現工具——樂器,更是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可以挖制骨哨、骨笛,制作陶塤;公元前3000年,伏羲氏創造了琴;據史料記載,夏代已經出現鱷魚皮蒙制的鼉鼓;商代已經發現有木腔蟒皮鼓和雙鳥饕餮紋銅鼓,以及制作精良的石磬,商代還出現了青銅編鐘、編鐃等樂器……自周代以后,樂器的發展更是迅速,秦漢開始,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又引進了不少西域樂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周代對樂器有了明確的分類。“八音”就是我國最早按樂器的制造材料來對樂器進行分類的方法,最早見于《周禮春宮》,其中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按照“八音”可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樂器這樣分類(現代流傳的樂器中,幾乎沒有石和木了。)
“金”類:鐘。編鐘是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土”類:塤。塤是一種吹奏樂器,據說起源于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最初是為了模仿鳥獸的叫聲誘捕獵物而制作。開始只有一個孔,四五千年前發展到兩個孔,可吹三個音,后來逐步演化并增加音孔,發展為六孔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制作,后來發展成為陶質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革”類:鼓。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的出土文物來看,成熟的鼓至少有4500年歷史。在古代,鼓首先用于驅趕猛獸、打擊敵人、報時、報警,后逐漸用于祭祀、樂舞。鼓的結構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所謂“鼓瑟齊鳴”,就是在演奏琴瑟,開彈之前,先由鼓聲作為引導。可以說雄壯的鼓聲伴隨著人類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絲”類:琴、瑟、二胡、琵琶等。這幾種樂器出現年代不同,演奏方法不同,有的是以手法撥弦,有的是以琴弓擦弦,但共同特點都是靠絲弦振動發聲。其中,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
“匏”類:笙。匏,是中國古代對一個球體的葫蘆的稱呼,匏類樂器大約相當于現代的管樂。笙,古稱盧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笙的形制多樣,音色明亮、渾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竹”類:簫、笛等。簫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出土文物中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簫分為洞簫和琴簫,一般由竹子制成,都是單管、豎吹。簫的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合獨奏和重奏。而笛子是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最早的骨笛(用鳥禽肢骨制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八千余年歷史。
孔子,不僅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
曾經,孔子借著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專門到萇弘家拜訪。萇弘是周天子的大夫,知天文,識氣象,通歷法,尤其精通音律。孔子問,我喜愛音樂,卻半通不通。聽說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流行于諸侯國的宮廷之間,請問大夫,二者的區別在哪里呢?萇弘回答,據我的看法,韶樂,是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宏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就音樂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孔子進一步問,那么,二者在內容上有什么差別嗎?萇弘回答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于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于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說,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贊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轉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于對周禮教化的追捧,對韶樂情有獨鐘,終日彈琴演唱,如癡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復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于連肉的味道也品嘗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