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美雅

在冬季,很多人習慣將門窗長期緊閉,開著空調或暖氣,雖然帶給了我們溫暖,但暖氣在驅寒的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病癥。室內溫度高,空氣干燥又不流通,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導致煩躁不安、鼻咽干燥、頭暈眼花、軟弱無力等。這些癥狀在醫(yī)學上稱為“暖氣病”。
室內溫度過高,而室外溫度太低,溫差過大,所以進門就需要脫去外衣,摘掉帽子和圍巾,而外出時又必須全副武裝。這種情況下,人體就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加之溫暖、干燥的環(huán)境讓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就容易引發(fā)感冒。
長時間處于溫暖干燥的室內,會使人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灰塵、病菌等就會趁機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fā)咳嗽,還容易引發(fā)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暖氣過熱會“搶走”人體的水分,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引起血壓波動大及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同時,對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氣病”引發(fā)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導致心慌、胸悶等。
正常人尿量應該在每天1500-2000毫升,這個尿量能起到沖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作用。如果長時間待在暖氣房里,尿量會減少,不能正常沖洗尿路,這樣就會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結石的風險。
皮膚長期暴露于空氣之中,若室內溫度過高、過于干燥,皮膚得不到環(huán)境中濕潤空氣的滋潤,不但會缺乏彈性,還會使皮膚纖維失去韌性而導致斷裂,從而形成皺紋。
老年人的皮膚缺乏滋養(yǎng),常有皮膚燥癢的困擾,若室內干燥或太熱,皮膚瘙癢就會更加嚴重。
寒冷的冬天,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的差距不要過大,溫度最好在18-24 度,否則呼吸道就會感覺不舒服。如果家里暖氣太熱,穿著單衣,外面卻需要穿羽絨服,出門、進門都要經歷氣溫驟然變化,適應不了就會生病。
濕度在50%-60%,除了用加濕器、在床前放盆水來加濕外,在室內多養(yǎng)些綠色植物,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在室內擺放植物時,最好選綠蘿、吊蘭,這些植物葉面蒸騰的水分比較多,既可以調節(jié)室內空氣濕度,同時還有吸附空氣當中有害氣體的作用。
到了冬天,有的家里一天到晚不開窗。然而預防“暖氣病”首先要注意室內通風,天氣好的時候,家里最好每天都能開窗透氣,可以早晚各開一次窗,每次通風時間不少于半小時。讓室內空氣充分循環(huán),減少室內污染和病菌的蓄積。
供暖之后,口干、皮膚干燥的感覺會更明顯,體內缺失水分,新陳代謝受阻,會加速衰老。平時要多補充一些水分,最好是溫開水或蜂蜜水,也可以喝些茶水,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進行選擇,飲水量應在1500-2000毫升。還要多吃水果,如蘋果、梨、香蕉、橘子等。也可以多吃一些濕潤并具有溫熱性質的食品,如芝麻、蘿卜、番茄、豆腐、銀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飲或少飲酒。
在陽光較好、無大風或霧霾的天氣,盡量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室外活動,曬曬太陽,接觸一下純自然的空氣,鍛煉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減少“暖氣病”的發(fā)生。冬季戶外鍛煉時,應根據天氣情況和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合理安排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