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濤 周輝


1644年1月,蘇格蘭軍隊根據與議會達成的《莊嚴同盟與誓約》,首次南下協助議會軍作戰。進入英格蘭的步兵和騎兵共有2.1萬余人,每個士兵都在自己的背包里攜帶了可供10天消耗的燕麥片,負責運輸行李輜重的馬匹也馱載著相同數量的燕麥片,除此之外并沒有攜帶其他任何肉類和飲料。議會當然需要為蘇格蘭軍隊提供的支援付出相應的代價,按照雙方的約定,這些從蘇格蘭帶來的燕麥片必須由議會來付賬。每個蘇格蘭士兵的口糧標準并不高,20天的燕麥片儲備總質量也只有將近24磅(10.9kg)。僅僅依靠每天不足1.2磅(0.54kg)的燕麥片當然不能讓士兵們填飽肚子,議會還要想方設法提供一些豌豆、小麥、黑麥、黃油以及在英國久負盛名的薩福克奶酪,不過這對于前來助戰的蘇格蘭人來說還是杯水車薪,燕麥片依然是他們日常飲食當中最主要的食物。想要新鮮肉類和啤酒來改善一下單調的飲食也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了,從沿途地區強行“征用”或者說是搶劫當然必不可少。

與以往組織渙散的地方民團武裝相比,奧利弗·克倫威爾一手打造的新模范軍開始走上了職業化的道路,這支裝備精良的部隊已經具備了長途機動作戰的能力,同時也拋棄了不情愿離開本鄉本土作戰的傳統觀念。新模范軍的步兵首次穿上了日后令全世界列強敬畏不已的紅色制服,士兵們的待遇也比以往好了許多。最普通的步兵每天也能拿2先令,考慮到當時一個普通工人每周也只能拿到7先令,這樣的待遇已經相當令人滿意,而裝備精良的騎兵待遇格外優厚,軍餉達到了每天8先令。

軍餉和待遇都有所改善,士兵們餐桌上每天的食物種類也比過去豐富了不少,谷物、肉類和奶制品樣樣都有。谷物包括小麥、大麥和黑麥,肉類有牛肉、山羊肉、綿羊肉,奶制品當然也少不了,不過最常見的是臭烘烘的奶酪。如今人們習以為常的新鮮牛奶在當時還不是一種大眾化的飲品,因為營養豐富的新鮮牛奶很容易變質,以當時的保鮮技術和交通運輸條件來說只能就近滿足牧場附近的居民需要,所以大多數人還是要和臭烘烘的奶酪打交道。
1649年9月,奧利弗·克倫威爾率領新模范軍遠征愛爾蘭,打擊盤踞在這里的保王黨勢力。新模范軍離開了英格蘭,日常飲食就沒辦法太過講究,他們需要的口糧補給必須首先考慮方便運輸和存儲。跨越圣喬治海峽(位于英格蘭島與愛爾蘭島之間的海峽)運來的都是些非常耐得住長期儲存的食品,最常見的就是硬餅干、奶酪和大桶的腌鯡魚。值得慶幸的是這里所說的腌鯡魚只是像腌鱈魚、腌鯖魚一樣的普通咸魚,并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瑞典腌鯡魚罐頭。大多數新模范軍士兵都是家境貧寒的自耕農、手工業者、幫工、學徒出身,只要有足夠的面包和奶酪就能讓他們心花怒放,至于端上餐桌的是什么魚他們都不會挑肥揀瘦,照樣能吃得不亦樂乎。事實上也是如此,連軍官們最關心的也是硬餅干和奶酪,一位久經沙場的新模范軍軍官曾經在信中寫道:“在戰爭后期,不管是身處愛爾蘭還是蘇格蘭,我們都能及時得到足夠的硬餅干和柴郡(位于英格蘭西北,舊名切斯特郡,具有悠久的農業畜牧業傳統,以出產奶制品聞名遐邇)出產的奶酪。”
行軍路上的飲食供應會比較困難,這要看運輸軍需補給的馬車數量和前進速度,一般情況下很難完全滿足軍隊的需要,英國內戰期間和此前鎮壓蘇格蘭人起義的過程中都遇到過類似的麻煩。最主要的問題是新模范軍和保王黨的軍隊一樣,都缺乏必要的野外炊事設備,能夠用于野外烹煮食物的鍋每個連只有一口,埋鍋造飯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讓整個連隊吃飽喝足,除此之外軍隊里的帳篷也嚴重不足。因此新模范軍和議會軍都選擇了同樣的做法,在每天的行軍結束時直接把軍隊分散在附近的鄉村里,要求當地的居民必須為士兵們提供飲食和住處,這也算是歐洲各國軍隊流傳多年的傳統。無可奈何的居民們對于接待這種不請自來的“客人”已經變得麻木了,只不過來來往往的“客人”旗幟和服裝有所不同而已。
保王黨軍隊的物資供應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直時好時壞,很難保持穩定。某些時候從各地籌措的物資倒是充裕,然而卻運不到士兵們的手里,這種情況在行軍過程中表現得更為突出。1643年5月在康沃爾郡(位于英格蘭西南端)爆發的斯特拉頓戰役前夕,由拉爾夫·霍普頓男爵指揮的一部分保王黨軍隊物資嚴重短缺,甚至連基本的飲食也無法正常維持。士兵們只能拿到一塊硬餅干,背包里沒有任何存糧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無可奈何的士兵們發出了“我們連面包和水都沒有”的哀嘆。在另外一些場合,士兵們的補給倒是充裕。1643年7月魯珀特親王指揮保王黨軍隊圍攻格洛斯特戰役期間,還有1644年10月爆發的第二次紐伯利之戰,保王黨軍隊的主食供應基本上還算穩定,至少士兵們的背包里都有可供3天消耗的硬餅干。


為了滿足士兵們對于肉類的需要,雙方的軍隊都想方設法安排人手搜羅牛羊,搶掠或者“購買”到的各種牲口經常被驅趕著跟隨部隊行動。例如在1643年9月,圍困格洛斯特的保王黨軍隊被迫撤退之后,埃塞克斯伯爵也帶著支援格洛斯特的議會軍凱旋而歸,回去的路上還驅趕著60頭牛和1 000只羊,準備弄回去大吃一頓。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居民也在各方軍隊搜刮牲畜的行動中深受其害,“可憐的鄉下人所有的羊和豬都被殺了個干干凈凈,家里的食物也被橫掃一空”。豬牛羊的屠宰、分割和烹飪都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所以新鮮的肉類基本上不會在士兵們的背包里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單獨的士兵缺乏合適的烹飪工具,另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新鮮肉類容易腐爛變質,個人也很難妥善保存,連隊里的湯鍋才是各種新鮮肉類最合適的去處。
長期駐扎在固定地域的守備部隊日子過得倒是比較舒坦,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軍需物資供應相對來說較為穩定,能夠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吃喝方面。英格蘭西南部威爾特郡查菲爾德地區擁有一座在當地遠近聞名的水磨坊,控制了這里的議會軍日子過得相當滋潤。1645年1月到6月,駐扎在這里的200名議會軍在半年時間里一共消耗了15 000品脫(8520升)小麥、27 000品脫(15 336升)燕麥片、20 000品脫(11 360升)麥芽、5 000品脫(2 840升)豌豆以及5 000品脫(2 840升)的其他豆類;除了足夠的谷物,這兩百人還吃掉了40 000磅(18 144kg)牛肉、1 600磅(726kg)培根、580磅(263kg)豬肉、1 900磅(862kg)羊肉和64磅(29kg)小牛肉。平均下來每人每天光是谷物就足夠填飽肚子,吃掉的肉類每天超過1.2磅(0.54kg)。此外每個士兵每天還有2盎司(57g)奶酪和2.5品脫(1.4升)啤酒,鹽也根據需要供應。可以說這幫家伙吃喝不愁,日子好得簡直就像是掉進米缸里的老鼠。駐防其他地區的議會軍飲食標準也大致相同,不過根據駐扎地區的的經濟水平和農牧業發展特色略有變化。有些地區的駐軍得到的魚類和黃油較多,而某些地區缺少肉牛,綿羊肉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替代品。畢竟英國自從15世紀之后羊毛和毛紡織業就一直興旺發達,大群的綿羊在鄉間隨處可見,軍隊在戰爭時期征集起來也非常方便。
不幸在戰爭中當了俘虜的倒霉蛋同樣需要吃喝。國王的軍隊在最初的戰爭中頗具優勢,抓來的俘虜自然也不少,保王黨軍的大本營牛津地區交通便利,許多俘虜都被關押在這里。這些議會軍俘虜的日子可不好過,保王黨軍為了逼迫他們俯首稱臣,每人每天只給一小杯啤酒和價值一便士的面包,確實有不少俘虜僅僅為了填飽肚子就轉過來投靠了保王黨軍。落到議會軍手里的保王黨分子同樣沒什么好果子吃,魯珀特親王的軍隊圍攻格洛斯特失敗之后,倉惶撤退途中也有許多人被議會軍俘虜。關押在格洛斯特的保王黨分子過得更加凄慘,有些時候要靠啃蘿卜纓和洋白菜來活命。

同樣是俘虜,軍官和士兵的待遇也有著天壤之別。雙方的軍官在被俘之后都不會吃什么苦頭,少校以上的軍官更是會受到體面的對待,通常在幾個月之內就會談妥交換條件,得以重返自己的陣營。普通士兵就沒這么好的福氣了,吃苦受罪的總是這些倒霉的大頭兵。
軍隊里不光有苦命的大頭兵和身份高貴的軍官,還有許多編外的“軍營追隨者”或者說是隨軍的平民,除了軍官們的家眷和販賣各種商品的隨軍商販,基本上都是些依靠軍隊才能過活的老弱婦孺,大多數是軍人家屬和失去丈夫的孀婦。盡管她們在軍隊里處境尷尬,沒有合法的身份,沒有法定的口糧,在戰爭中也時常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卻又毫無反抗之力,然而只有依靠軍隊這個群體她們才能生存下去,她們是軍隊中真正的最底層。
士兵們的妻子背著炊具和僅有的一點兒家當,隨軍照顧家人的生活,為軍隊里的其他士兵做點兒零活貼補家用,她們日子艱難,不過好歹還有個依靠。其他沒有親人的“軍營追隨者”孤苦無依,為了活下去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憑著自己的能力在軍隊和士兵們中間尋覓任何可能的工作——洗洗涮涮、縫縫補補、做飯洗衣、照顧傷兵,當然還少不了某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只有這樣才能賺取可憐巴巴的一點兒收入。能向她們出售食物和飲料的隨軍商販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沒有錢的話休想從他們手里討到半點兒便宜,老弱婦孺不像軍官和士兵那樣有軍餉收入,賒賬這條路也是絕無可能的。軍隊里除了個人的口糧以外,想要其他食物、飲料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的話,通常只能從隨軍商販那里買到,他們手里各種物資應有盡有。隨軍商販對于軍隊里的后勤物資補給功不可沒,尤其是在滿足飲食等生活需求方面,他們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軍官們的家眷都是些身份高貴的體面人,吃穿用度都遠非普通的士兵可比。一些家境富裕的軍官們養尊處優慣了,為了服侍好自己和家眷的飲食起居,甚至還帶著專職的傭人、女仆、廚師和洗衣工,為了吃好喝好,還有專門負責攜帶飲食給養的牲口或者貨運馬車隨行。
從1642年10月的埃吉山之戰開始,直到1652年5月保王黨勢力控制下的鄧埃塔爾要塞宣告投降,議會軍和保王黨軍在英倫三島上你來我往,經歷了斷斷續續長達10年的內戰,議會軍最終贏得了勝利。曾經在陸地上被人輕視的英國軍人在漫長的戰爭中經受住了考驗,第一次紐伯利之戰、南特威克之戰、馬斯頓荒原戰役、第二次紐伯利之戰、納斯比會戰等等諸多戰役成為雙方軍隊的磨刀石和試金石,習慣于海上爭鋒的英國人在陸地上也開始磨礪出自己的鋒芒。身穿紅色制服的新模范軍在內戰中嶄露頭角,在這支軍隊的基礎之上逐步發展起來的英國陸軍由此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即將在未來的戰爭中叱咤風云。
勝利者如何勝利,失敗者如何失敗,人們已經從武器裝備、戰略戰術、戰場上的成敗得失等方面做了細致分析。相比之下,軍需后勤補給,尤其是士兵們的飲食確實不像其他方面那樣引人注目,然而在議會軍由弱到強,直至贏得內戰勝利的過程中,士兵們餐桌上的飲食起到的作用同樣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