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胡靜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
改革開放至今,經過40年的砥礪奮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事業普惠民生,文化強國建設穩步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2018年 9月 11日,2018年國際文創產業合作伙伴大會(簡稱GCPC)在北京召開。此次大會主要圍繞文創產業高峰論壇、影視動漫、演藝娛樂、IP及衍生重點產業領域展開專題研討,目的是進一步深入發掘和整合新時代國內文創產業高端資源與合作需求,探討國內外文創產業合作的新藍圖、新模式、新路徑。
提到文創產業,故宮衍生品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其文創產品數量超過1萬種,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成為國內博物館文創的最大玩家,可以說是我國文化領域當之無愧的頭號“網紅”。
最近,又有消息傳出:故宮博物院正在啟動一場建院以來最大規模的外展,將“打包”1000余件宮廷珍藏,并隨著故宮南大庫家具展廳的開放,紫禁城開放面積擴大到80%。
近幾年來,文化產業迎來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一些一直以來給人以“曲高和寡”“端莊貴氣”印象的世界遺產也煥發新機,帶動了新一輪的產業升級與發展。故宮正是其中的代表。
事實上,隨著國家建設文化強國步伐的加快,文化產業已經迎來黃金發展期,可望成為國民經濟新引擎。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 年全國5.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共實現營收91950億元,比2016年增長10.8%。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真正的風口產業。
這一切的背后,則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華文化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的表現。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改革開放至今,經過40年的砥礪奮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文化強國建設穩步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歷史發生轉折時,往往潤物細無聲,只有在回首的瞬間,才發覺當初為今天埋下了太多太多的“彩蛋”。改革開放為文化產業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改寫了很多人的命運。
1975年,17歲的黃巧靈帶著《易經》與《紅樓夢》參軍,沒有人會想到40年后,他創立的宋城演藝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會連續9屆獲得“全國文化企業30強”。
如今,他是一名商人,也是一名藝術家:在商界,他打造了中國文化演藝第一股;在藝術圈,他被譽為中國旅游演藝導演第一人。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而黃巧靈的轉折是在10年后,1988年,三亞提出把旅游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圍繞發展旅游產業,搞好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1987年)我在一個報告會上聽到海南要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令我心潮澎湃,當天便決定要去海南闖一闖。”黃巧靈時任浙江省麗水市新華書店總經理,前途一片大好,做出這樣“沖動”的決定或許源于那個時代強有力的感召力。
就這樣,黃巧靈成為海南旅游首批投資者,直至后來成為旅游演藝導演第一人,都是站在改革開放這個歷史性的起點上。“站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超前試驗的基地,共同見證、參與到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我們要走的是前人未走過的路,要做的是前人未做過的事。”

今天的成就,也許是當初的黃巧靈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如果時間退回到40年前,那時的黃巧靈想過要當醫生、當學者、當作家……甚至當記者,惟獨沒有想過要當商人,直到現在,黃巧靈也常說自己不是“儒商”,而是“商儒”——落腳點是在一個“儒”字上。他,仍懷揣著當初那個文化夢。
像黃巧靈這樣,在時代的感召下投身改革開放建設中的人不少,但也有一批人卻是因為1977年恢復高考這個巨型“彩蛋”而造就了一番精彩人生。
1977年10月21日,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將于1個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這是中國高考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卻改變了20多萬人的命運,也重塑了中國經濟格局,包括文化產業。
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出,舉國振奮,一時間“漫卷詩書喜欲狂”。而在這次錄取率僅有4.7%的高考中,余華落榜了,他衛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小鎮衛生院,閑暇時在不甘、迷茫中思考人生,后來他寫出了《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等著作。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5月起,余華將《活著》在內的13種作品授權作家出版社出版,迄今銷售總量已達866.8萬冊,其中代表作《活著》的銷售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86.9萬冊,創造了當代純文學作品銷售的奇跡。
雖然今天的“超級暢銷紀念獎”獲得者余華當年落榜了,但有一名四川考生卻很幸運,他得知高考恢復消息的時候,正是報名截止的當天,趕了20多里山路仍是錯過了報名的時間。年輕人為了夢想找老師求情,終于將名字加在了報名表上。而他就是如今的著名畫家羅中立。那一年,他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他的作品《春蠶》曾在北京保利2014春拍中以4370萬元人民幣成交。
1977年恢復高考引發了全社會的讀書熱,很多青年人的求知欲、讀書欲被喚醒,被激活。有人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少有的一場讀書熱潮。在這場全社會的讀書熱潮中,正是這當年朗朗的讀書聲,成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前奏曲,讓人們看到了我們民族的希望。
“廈大院士三劍客”之一的田中群院士在后來回憶起1977年的那場高考時說,大家都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我們原本以為,我們沒有機會讀書了。”
是的,“我們原本以為,我們沒有機會讀書了”,是改革開放打開了希望的大門,很多人的命運就在這里被改寫,中國就此開始迎來了一個知識的春天,文化復蘇的春天。
那一年的高考走出了作家肖復興、法學教授陳興良等人。
2012年12月8日,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演講廳向外界發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演說時說,“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3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在軍營的枯燥生活中,我迎來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熱潮,我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講述故事的孩子開始嘗試用筆來講述故事。”
1978年的高考改到了夏季,張藝謀和顧長衛同在這一年考上大學。張藝謀曾說:“沒高考,沒現在。”顧長衛在后來如此評述1978年的那次命運“彩蛋”:“那就像一道光。”正是改革開放這道光,不僅照亮了這些人,也同樣照亮了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票房總量為558.89億元,僅次于北美地區的 714.28 億元(約合109.77億美元),中國電影市場繼續保持全球第二位的水平。2017年中國票房同比增長22.78%,2016年中國票房同比增長3.29%,兩者相比,顯示出中國電影票房迅猛的增長勢頭。

陳燮陽指揮《浦東交響》驚艷東方藝術中心
恢復高考之際,大學被奉為象牙塔,金榜題名者則被稱為天之驕子。他們從鄉野廠礦、從市井攤頭匯聚到了象牙塔里,被改革的洪流與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最終迸發出耀眼的光芒。高考點亮了他們的人生,而他們也注定會回饋給社會更多鮮活的顏色。
事實上,改革開放不僅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是解放了生產力。在40年后的今天,當年的天之驕子已成為國家棟梁,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中堅力量,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后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從產業角度去認識和推動文化發展,卻是近些年來的事情。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文化發展處于計劃經濟體制環境下,文化主體和文化產品單一,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我國的文化產業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后。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中國大地,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也隨之而來。
1978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推動,國內部分文化事業單位開始推行“以文養文”的收費服務模式,這一模式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初形態,也形成了計劃體制和市場體制同時存在的“雙軌制”。
“以文養文”是指,文化事業單位不改變原單位屬性,但開展了文化產品的市場化收費,作為文化經營單位撥款不足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由社會資本承包文化單位的經營場所,以文化企業主體開展市場化經營,幫助文化事業單位提升經濟收益的“多業助文”也開始出現。
同時,人們的業余娛樂生活也開始豐富了起來。1979年,廣州東方賓館開設了第一家音樂茶座,被當作中國娛樂市場重新興起的一個標志。
此后,我國的文化產業開始萌芽、誕生并進入初步探索期,報刊、雜志、書籍、磁帶、錄像帶等在內的大眾文化消費品開始逐漸出現。在此后的20年間,文化市場不斷發育,從書攤、報攤、民間賣藝攤的簡單市場向美術、演藝、電影、音像、書刊等專業市場過渡。
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但此時的文化行業,行業壁壘較高、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單一化仍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
十六大的召開,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由此帶來了大規模、大范圍、時間跨度長達10年的文化體制改革。
至2012年,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完成階段性任務: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基本實現轉企改制,建成一批國有文化骨干企業,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整合、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以及出版發行、影視制作等領域改革。
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69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29萬個以上,580多家出版社、85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3271種地方非時政類報刊完成改革任務。
其間,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成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社會文化企業大量涌現,全國文化產業的經營主體大幅增加,文化市場活力迸發,文化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10年的文化體制改革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釋放出巨大的動能。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開始實現發展動力機制的轉變。自2013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快速增長軌道:國產電影成功“逆襲”,在中國電影市場確立了主導地位;影視劇、出版、廣告、傳媒迎來創作與生產的大繁榮時期,“文化+”模式下的產業融合讓文化成為各產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數字動漫、文化創意、新媒體技術甚至走出國門,引領全球文化風潮。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做了深刻系統的闡述。黨的十九大的召開,讓文化產業站在了新時代的新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毫無疑問,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獲得了高速的發展,創作生產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的同時,也向世界講述了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據統計,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41萬戶,文化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正在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把培育發展文化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出臺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有效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
統計局數據顯示,經初步測算,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5462億元,比2004年增長9.3倍;2005年-2017年年均增長19.7%(未扣除價格因素影響,下同),比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高6.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個百分點,占比逐年提高,對GDP增量的貢獻年平均達到4.7%,文化產業對推動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文化產業因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特點,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干企業5.5萬家,比2012年增長51.3%,2013年-2017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54萬人,比2012年增長22.2%,年均增長4.1%;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2012年增長63.4%,年均增長10.3%。骨干企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實現較快發展的主體力量,2016年,骨干企業數僅占全部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的4.2%,但實現增加值20406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6.3%,有力支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
事實上,文化產業門類眾多,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就業形式靈活多樣,對促進就業也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16年底,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共吸納就業人員2178萬人,比2013年增長23.8%,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2.8%,比2013年提高0.5個百分點。
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出臺,我國文化貿易邁上新臺階,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并舉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 年底,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近800個,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

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其中,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97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2%;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293.9億美元,同比增長14.4%。
在文化產品方面,出口實現快速增長。文化產品出口881.9億美元,同比增長12.4%;進口89.3億美元,同比下降7.6%。順差792.6億美元,規模較2016年同期擴大15.2%。
文化產品出口的技術含量有所提升,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游藝器材及娛樂用品、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出口同比增長19.4%,占比提升2個百分點至34.5%。
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中國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開展了合作。
這5年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文化出口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文化領域境外投資步伐不斷加快;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額達176.2億美元,增長18.5%,占比提高1.3個百分點至18.1%;文化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文化貿易發展呈現出服務化、數字化趨勢,文化服務出口比例提高。
另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版業共輸出版權13816項,其中輸出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出版物版權12651項;版權輸出總量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出版物版權輸出增長29.0%。尤其是對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尼泊爾、吉爾吉斯斯坦、阿聯酋、黎巴嫩、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版權輸出增長較快,表現搶眼。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作為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并存的“雙核戰略”,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新一輪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穩步提升提供了契機。
回顧往昔,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文化產業化的嶄新一頁。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文化產業不斷壯大的40年。展望新時代新征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將呈現高質量、跨越式的嶄新局面,中華文化將持續煥發出創新活力與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