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關工委緊緊圍繞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結構優化、良種選擇、基層黨建帶關建等要素,助力普定縣化處鎮化新村脫貧奔小康,成了省脫貧攻堅的典型。化新村由過去一片荒蕪的“空殼村”變為“貴州省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在哪些方面助力脫貧攻堅,五老通過深入調研后,開出了“靈丹妙藥”:
在基層黨建上助力:五老積極建言當地黨委、政府將致富能人、村級合作社負責人、產業大戶等選進村班子,實行交叉任職,村黨支部書記任“村級公司”經理,黨支部副書記擔任董事長,村委會主任擔任監事,有力促進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
在人才培養上助力:一是科技宣傳轉觀念。2014年以來,省關工委主任王正福多次作出部署,唐世禮、王惠業、李桂蓮等老同志多次與村干部、群眾座談,引導群眾懂得只有把握市場需求、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利用時間差打好價格戰,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收益的道理。二是技術培訓提素質。科學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選種、育苗、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市場營銷等培訓,極大提升了干部群眾的農業科技素質。截至目前,累計組織60多名老專家開展現場科技培訓20多場次,培訓500多人次。三是培養骨干強引領。省關工委多次組織老專家服務團為當地培養科技“二傳手”、種植技術骨干45人,提升他們選種育苗,病害防治等技術,讓其擔任園區各專業小組技術指導。
在資源整合上助力:五老積極向當地黨委、政府建言,通過產業示范帶動,引導村民流轉土地,促進抱團發展、整村推進。2017年3月,財政出資300多萬元將原來的私營企業轉變為村集體企業,確保了土地資源、資產的公有制性質。在此基礎上,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的發展思路,由公司統一規劃、種植、管理,把整村碎片狀的土地集中起來,將“分散田”變成“集結地”,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
在結構優化上助力:五老大力宣傳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部署,為村干部實施科技“輸入”,將發展高效農業的“程序”牢牢植入化新村百姓大腦。總結推廣了“韭黃套種白菜”“冬洋芋+四季豆+夏秋白菜”等三季輪種模式,極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良種選擇上助力:為幫助當地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李桂蓮等老專家認真分析當地水土、氣候條件,指導當地棄種原有品質低下、產量不高的品種,改種產量高、品質好、效益優的品種。省關工委資助化新村8萬元,購買泰國無筋豆等優良品種套種,指導建立全省第一個村級良種繁育基地。2016年泰國無筋豆良種繁育取得成功,當年外銷2000斤、收入20萬元,有效拓展了園區的產業空間。省關工委免費提供貴州自主培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黔白5號”優質白菜套種,平均畝產1.2萬斤,與之前單種韭黃每畝收入相比,收益翻倍。
在五老的傾情幫扶下,化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不足4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萬元、村集體經濟由不足4萬元增加到2000多萬元、貧困發生率由17%下降到3%。
黨支部“紅起來”了:2014年前,化新村黨支部凝聚力不強,群眾信任度不高。如今,黨支部配齊了領導班子,選好了產業帶頭人,黨支部更有威信了。2016年,化新村黨支部分別評為省、市、縣三級“先進基層黨支部”,吸引山東壽光、上海、廣州以及省內各地紛紛前來考察學習。
百姓的腦袋“富起來”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群眾種的是傳統產業,最缺的是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致富帶頭人和科技二傳手。如今,干部群眾有了市場觀念,知道了時間差價格戰,也知道土地流轉,明白了抱團經營才有出路。村干部陳國勇說:“我以前根本不懂農業,沒有王惠業、李桂蓮這些老專家的幫助,我不可能成為致富能人。”
集體資源“活起來”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是“各自為戰”。2014年4月,化新村幾個村民合伙成立貴州省新益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幾十畝土地,但資金少、規模小,發展受限。如今,當地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產業,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主動申請土地流轉,“特惠貸”也很快落實,發展資金有了保障,各種資源很快活了起來。
產業結構“優起來”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每年冬種小麥油菜,夏種玉米高粱,種植結構單一。如今,化新村每年種植三季作物,完成了向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模式的蛻變。
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百姓的日常經濟來源全靠賣雞賣鴨,每畝土地年產值不到2000元,人均收入1800多元。如今,化新村共種植韭黃4000畝、香蔥1000畝、南瓜1000畝、生姜100畝、白菜100畝、芋頭100畝,畝均收入突破2萬元。老百姓有了入股分紅、特惠貸收益、務工收入,年均收入過萬。60多歲的村民葉德富深有感觸:“以前種玉米,8畝多地一年下來毛收入不到1萬元,現在參與入股和管理,一年純收入6萬多元。”
人民群眾 “笑起來”了:2014年前,化新村的年輕人為謀生計放棄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到外務工。如今,化新村選準了科技興農、產業致富的道路,農業園區逐步發展壯大,外出的年輕人漸漸都回來了。村公司每年對精準扶貧戶、困難戶進行幫扶慰問,對考上大學的每人給1000-2000元的獎勵。孩子的成長有父母陪伴,老人的晚年有兒孫孝敬,化新人用自己的勤勞和努力共同描繪了一幅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畫卷。
據了解,貴州省離退休老同志約38萬人,參加關工委組織的老同志約20萬人。他們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每年有800多名老科技專家組成400多個科技服務團(組),活躍在鄉間小道,行走在田間地頭,進村進戶進農家,開展科技培訓3000多期,培養農村青年骨干近30萬人次,指導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50個,培養年均收入10萬元以上的科技致富帶頭人7000多人,切實讓廣大老百姓收獲了果實、掙到了票子、嘗到了甜頭、看到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