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敏
逢年過節,給困難群眾送溫暖,希望通過這個特殊時刻傳遞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懷。然而,有的地方送溫暖卻不盡如人意,“握手遞上米和面,寒暄拍照展笑顏;三五分鐘走一戶,群眾說啥沒聽見”……“送溫暖”成了“慰問秀”,當然費力不討好。
真心送溫暖,就該在時間上,由間歇性向連續性轉變。黨員干部要始終想著人民、眼中始終關注百姓,堅持民本理念,使送溫暖由一種“活動”變為一種“制度”、由一種“動態”變為一種“常態”,實打實地解決群眾困難,真正為群眾辦成一件件好事、實事。除了在節點上做好送溫暖外,平時也要在急民眾所急、謀民眾所謀、供民眾所需上下功夫。送溫暖長流水不斷線,既可避免“過節送暖扎成堆、節后冷清無人問”的尷尬,又可合理調配送溫暖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真心送溫暖,就該在內容上,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送米、送面、送油、送衣被,這些物質上的送是需要的,但僅僅是物質上的送又是不夠的。要拓寬送溫暖領域,創新送溫暖形式。民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送溫暖就應問需于民,堅持缺什么送什么,需要什么送什么,從單一送錢送物的“救助模式”,到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醫療、送文化等多種幫扶措施并舉。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傾聽群眾的愿望需求,了解他們的疾苦,要對困難群眾全面走訪,面對面了解群眾最迫切的需要,保證送溫暖更加精準化。
真心送溫暖,就該在方式上,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對一些特殊群體,既要給予物質上的援助,更要培養他們生產自救、自食其力的能力。干部要真正地坐下來和困難群眾拉家常,把板凳坐熱,傾聽他們的聲音;要認真剖析制約困難家庭發展致富的瓶頸,采取“個性方案”,為群眾治理“窮病”,幫助困難群眾找到致富的門路。從注重為困難群眾“輸血”向培育“造血”功能轉化,這樣送溫暖才能真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