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衷效
重慶市綦江區大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進基層、走進群眾,緊扣感召力、吸引力、引領力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品”模式,探索出打通鎮“農家夜話”、東溪鎮“黃葛樹下的家”、扶歡鎮“背篼課堂”等一批有形有效的基層宣傳載體。2018年以來,培育各級講500余名,開展講堂1150余次,黨員干部通過“下沉”到群眾身邊講,使其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有效提升;群眾通過借助基層載體學,讓理想信念、道德觀念持續增強,共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
堅持身邊人講身邊事,消除群眾對純理論學習的距離感、陌生感和排斥感,促進宣傳學習更接地氣、更聚民心。
堅持陣地在身邊建。既重視依托便民服務中心全覆蓋建設傳統陣地,又注重延伸觸角,建立流動陣地和線上陣地。一方面,克服農村幅員廣、居住分散等難題,開設“流動課堂”,如扶歡鎮以“背篼課堂”的形式,將宣講送到田間地頭、農家院壩,把村民需要的科技書、政策書等通過“背篼”運送到戶。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新媒體在及時性、便捷性等方面的優勢,在“綦江微發布”“大美綦江APP”等載體開辟“南州百姓大講壇”專欄,打造“指尖上的平臺”,方便群眾隨時隨地學習。
堅持講師從身邊來。按照“政治過硬、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原則,在老黨員、退伍軍人、退休教師、種養殖大戶、“兩代表一委員”中,擇優篩選出群眾認可的優秀黨員、德高望重的鄉賢人物和經驗豐富的“土專家”,組建“草根名嘴講師團”,充分將群眾身邊有號召力、有話語權的“普通人”吸納為講師團成員,培育一支群眾身邊的永不走的講師隊伍。東溪鎮將重慶市“最美志愿者”“文明市民”方忠國作為“黃葛樹下的家”講師團骨干成員,以此吸引帶動一批志愿者加入了講師團。
堅持內容從身邊找。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思想理論、方針政策、實用技術、道德法治、紀律規矩、作用發揮”六項內容,實行“書記講黨課、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能人講技術、百姓講變化、模范講事跡”的“六堂聯講”。豐富宣講內容的有效供給,在提供應知應會基礎知識相關“必修課”的同時,根據群眾需求和發展需要,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后,開設群眾喜好、發展急需的“選修課”,充分調動群眾學習主動性。
致力破除群眾對政治理論不鮮活、政策技術不實用、先進事跡不真實的傳統固化印象,在宣講方式上對準群眾“胃口”,有的放矢下真功、出實招。
變“一稿多講”為“因材施講”。針對不同領域和不同受眾多元化、差異化需求,突出講課側重點。綦江區委根據講師團成員工作性質、專業特長等情況組建六支宣講分隊,按照“一個領域、一個主題、一個課時”原則,分別研究確定課程主題、內容、人員以及場所,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切實提高宣講的針對性、實效性。
變“你聽我講”為“人人來講”。摒棄“填鴨式”“灌輸式”宣講模式,在群眾生活習慣中找“路子”,全力推行“龍門陣”“茶話會”等講習方式。打通鎮結合群眾白天地里干農活、相對分散,傍晚走家串戶、圍桌閑談的實際,打造“農民中心戶”學習陣地,引導群眾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環境整治等話題暢談“農家夜話”,營造起人人暢談建議意見、戶戶關心家鄉發展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
變“單調宣講”為“多樣聯講”。著眼于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深刻的道理生動化,采取文藝表演、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培育一批“叫好叫座”的文藝節目。在紅色文化積淀深厚的石壕鎮,組織當地的老黨員、離退休老干部等群體,以傳承長征精神為內核,深化融合紅色文化,自編自導自演《十送紅軍》《七月火把節》《都是喝酒惹的禍》等歌舞、快板、小品類民俗文藝節目,借助本地納涼文藝晚會、文化下鄉演出和村民生日宴會等平臺,集中演出20余場,讓宣講有高度、有溫度。
將宣傳學習成效集中體現在增強群眾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上,著力引導群眾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精神指引、行動指南。
著眼“無人不曉”抓宣傳,確保入腦入心。采取集中宣傳與口口相傳、線上宣傳與線下發動相結合的方式,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立體化宣傳,通過報社、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報道1650條次,發放“新思想宣傳·口袋叢書”10000余冊,懸掛大型戶外廣告牌30余塊,借助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推送信息33550000余條,在“綦江微發布”“綦江微黨建”等平臺推介宣傳學習典型案例40余個,營造起濃厚的學習氛圍。
著眼“無處不在”挖典型,確保見人見事。注重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將宣傳學習與支部主題黨日、道德講堂、家風講堂等有機結合起來,全覆蓋深度挖掘“身邊好人”“感動綦江十大人物”的典型事跡,并將其納入學習內容,增強群眾學習積極性,真正觸及群眾靈魂、啟迪群眾思想,切實發揮“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帶動效應。
著眼“無事不有”促融合,確保篤信篤用。結合產業資源、產業布局、群體結構等實際,推行“支部++宣講”“合作社++宣講”“中心戶++宣講”模式,推進黨支部建設、產業合作社發展、農民觀念轉變,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找方向、找路子,致力以篤用推動發展、以實效促進篤信。永城鎮中華村臺子上黨小組,以小組長開辦的農家樂為陣地,開設以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為主題的“皂角扁的龍門陣”,吸引上千名游客參與,既有效帶動農家樂盈利,又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批可資借鑒的“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