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草
“今天的黨課真有意思,很久沒有這么認真地聽講了。”
“不用到現場,向老師提問沒什么壓力,形式蠻好。”
………
最近,筆者參與了一堂比較“特別”的黨課。以當下年輕干部喜聞樂見的直播形式,加上講課老師言之有物、論之有據、生動有趣的講述,一堂課下來,受到現場以及線上黨員干部的一致好評。
作為“三會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講黨課是開展黨員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實際上課中,卻常常出現毫無新意、內容枯燥的課件,板起面孔說教、充滿學究氣的授課老師,以及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的聽課黨員。
筆者認為,在注意力愈加寶貴的時代,如何把“干貨滿滿”、理論豐富的黨課講好,如何讓更多的年輕干部“路轉粉”、達到“傳道授業”的實際效果,是不少黨課組織者和授課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會議室可容納人數的多少、授課者的學歷職務高低、多媒體課件的豐富與否等,都不是一堂好黨課的衡量標準。在抗日戰爭時期,時任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用了三樣“教材”:一碗小米,一雙嶄新的黑布鞋,加一碗有條小魚的清水,為戰士們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黨課,使大家受到了一次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刻教育。當下,不少單位結合實際,采取直播黨課、微視頻等“互聯網+黨課”,以及在脫貧攻堅一線、紅色教育基地、重點民生項目等進行現場情景教學,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運用恰當的、新穎的教育方式,可以很好地激發黨課的內在活力。
不久前,某大學一門名叫《深度中國》的思政課成為“爆款”。課程中,授課者在探討脫貧攻堅時,動情地分享了其本人的掛職故事,用親身經歷尋求共鳴;在探討農民工問題時,利用假期走訪村莊,獲取第一手資料……平易、親切、真誠的課堂氛圍和毫無學究氣的“大白話”,受到不少學生追捧,這也為講好黨課提供了參考。授課者應當具備受眾意識,善用親身的經歷、體驗和內心的感受為素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論之有據,輔以生動活潑、幽默詼諧的表述,才能激起更多人心靈上的回響,才能讓大家“聽得懂”“聽得進”,達到“如飲醇繆,不覺自醉”的效果,并引發對現實問題及未來工作的深入思考。
不少追求上進、積極進取的年輕干部,對黨課還是充滿一定期待的,渴望能“充到電”“加到油”。然而,課程中那些過于“高大上”的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天馬行空、泛泛而談的自我“奮斗史”,往往“澆滅”了一些年輕干部的學習熱情。筆者認為,要達到“授人以漁”的“圈粉”目的,講黨課還需以“內容為王”,要多備些“接地氣”的“土教材”、多講些“看得到”的“身邊事”。圍繞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針對年輕黨員干部關心和困惑的話題,條理清晰、邏輯鮮明、語重心長地提出有針對性的、可供借鑒與參考的解決之道,讓他們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并能學以致用。
喚起黨課的內在生命力、激發其時代活力,黨課的籌備組織者和授課者,還需在形式和內容上下足功夫、不斷創新。多用新形式、多講“大白話”、多備“土教材”,才能讓黨員干部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