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 強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始終強調“制度是決定因素”,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鄧小平圍繞為什么要加強制度建設、怎樣加強制度建設,為我們作了指引。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把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擺在異常重要的位置,并明確指出:“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他提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實際上,鄧小平早就注意到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早在1956年9月黨的八大上,他就及時總結我們黨面臨的考驗、出現的問題,提出:“黨除了應該加強對于黨員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從各方面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并且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更是反復強調制度建設是一條來之不易的歷史經驗。1978年12月13日,他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強調指出:“任何一項任務、一個建設項目,都要實行定任務、定人員、定數量、定質量、定時間等幾定制度。”
在推進黨的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同樣將制度建設作為根本性的問題。他指出:“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黨章是最根本的黨規黨法。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
1980年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時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一方面,社會主義是好的、進步的,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另一方面,“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從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為此,鄧小平具體地提出了檢驗“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條標準:“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那么,如何實現這三條標準呢?
第一,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表現在多個方面,但首先應表現在更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快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在不同的場合,鄧小平多次明確表達社會主義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既然社會主義要有利于生產力發展,那么就必然要求經濟體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1978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加快實施四個現代化“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1992年1月,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強調:“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些重要論斷,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不久,我們黨就提出了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任務。鄧小平明確指出:“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能適應形勢。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
針對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黨中央將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1979年6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圍繞創造更高更切實的民主,鄧小平同中央領導集體一起,率領我們黨大力推動我國各項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特別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對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基層民主制度,他同樣給予大力支持。
第三,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建設新路徑,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為了發揮黨的領導這個優越性,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鄧小平以極大的精力狠抓黨的建設,并始終把制度建設作為一條主線。他認為,中國共產黨有許多好的傳統和制度,特別是民主集中制這個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他指出:“從遵義會議到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一直比較注意實行集體領導,實行民主集中制,黨內民主生活比較正常。可惜,這些好的傳統沒有堅持下來,也沒有形成嚴格的完善的制度。”有鑒于此,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要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必須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指出:“切實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對于黨的正確路線的鞏固和發展,對于黨的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對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十分重要。”
鄧小平認為,制度建設是一場革命,要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1980年8月18日,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對黨和國家制度的改革,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1992年1月,他在南方談話中再次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沿著鄧小平推進制度建設的道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努力,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取得了一項又一項進展。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在內的各項具體制度相互銜接、相互聯系,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從而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