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其山
最近,有一則新聞引發網上熱議,78歲的馬金明老人七年如一日在五一廣場義務維持交通秩序,有人為他點贊,稱他是古城太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之無愧的“時代最美老人”。也有人質疑,說他傻,笑他二,甚至懷疑他是“沽名釣譽”,不應將其視為正能量而加以宣傳。由此,引發筆者諸多感慨。
首先,雷鋒作為榜樣,是我們幾代人學習的楷模,對社會進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產生過無比巨大的推進作用。所以說我們的生活中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雷鋒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在社會轉型的今天,依然應該“學習雷鋒好榜樣”。
倡導學雷鋒,并不是簡單的生硬模仿,而是學習“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何為雷鋒精神?周恩來在題詞中概括得非常精準:“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雷鋒精神之所以能家喻戶曉,世代相傳,說明它是社會需要的,它是大眾不可或缺的。怎么能把馬金明老人的學雷鋒義舉譏諷為是“沽名釣譽”和“別有用心”呢?
誠然,大千世界猶如一個萬花筒,人類不同的喜好決定了它的萬象紛呈,特別是在允許和認可個性化發展的今天,不可能也不應當強求人們套用同一模式,選擇同一答案。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對幸福的定義各具特色、迥然不同。有的人推崇“雅靜”,喜歡陶醉在書山墨海之中,廝殺于楚河漢界之間,廢寢忘食而其樂無窮;有的人熱衷“熱鬧”,跳廣場舞樂此不疲,唱公園歌激情有余,讓他消停簡直就是要他的命;有的人追求“驚險”,甘當“驢友”,將絕境探險視為人生極樂,將游遍世界名勝作為畢生目標,若說他是自討苦吃或視生命如兒戲他定會和你急;有的人貪圖名利,覺得家財萬貫、出人頭地方能光宗耀祖;有的人則認為向善行善乃人生之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太原五一廣場這位七年如一日義務服務交通安全、為他人指路解難,被譽為“雷鋒大爺”的馬金明,他認為能像雷鋒那樣服務大家就無比滿足,無尚幸福。他傳遞的是代表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真善美,是替人排難、幫人解困、暖人心扉的善舉,是當下文明和諧社會所倡導的文明之舉。這種奉獻精神是花錢雇人所不能替代的。這種陽光下的善舉,理應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怪現象,個別人對弘揚先進和表彰榜樣嗤之以鼻,認為楷模是“吹化”而成。這種人把自私自利視為人的天性,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奉為處世哲學,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在他們眼里雷鋒精神壓根就不存在。對這種人,我們只能回敬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圍繞馬金明老人引發的爭議,從一個側面告誡我們在物質上豐衣足食之后,個別人精神上的補鈣也同樣不容忽視和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