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研究室:監察委員會要著力加強自我監督和制約,通過明確工作職能、細化履職方式、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
在領導體制上,探索統分結合,實行既分工負責又集體決策的體制。實行“監督、審查、案管、審理”相對分離,紀委監委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分管執紀監督、審查調查、案件監督管理和案件審理。建立集體決策制度,問題線索處置、審查調查方案、采取審查措施必須經集體研究決定,審理意見與審查調查意見不一致時必須經集體研究,經協商一致,按程序報批。
在工作機制上,探索流程再造,建立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機制。案件監督管理部門集中統一管理所有反映領導干部的問題線索,實行動態更新、匯總核對、全程監控,對執紀監督、審查調查工作進行綜合協調和監督管理;執紀監督部門負責所聯系地區和部門的日常監督,不負責具體案件查辦;審查調查部門負責對違紀違法行為進行初步核實和審查調查,實行一次一授權,不固定聯系某一地區或者部門,由案件監督管理部門統一調度;案件審理部門負責審核把關,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退回審查調查部門補充證據或重新調查。
為確保集中統一領導,保證質量和效率,要建立相互支持、協調銜接的工作機制。案件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審查調查部門的線索處置、審查調查情況進行跟蹤研判,在安全保障、陪護力量協調等方面支持審查調查部門的工作。審查調查部門要將工作進展、線索處置進度以及相關審查調查數據統計情況及時報送案件監督管理部門,便于匯總分析。案件審理部門要在制定取證指南、細化證據標準、發布典型案例等方面,對審查調查部門的工作進行指導和支持。
中央紀委研究室: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是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紀委監委向同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監察組,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
派駐機構實行統一名稱、統一管理,稱為“派駐紀檢監察組”。派駐紀檢監察組共同設置內設機構,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能,實現監督全覆蓋。派駐機構對派出機關負責,受派出機關直接領導。派駐機構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派出機關的授權履行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駐在單位具有行業管理職能的,派駐機構可以根據授權對駐在單位管理的行業、系統實施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
中央紀委研究室:派駐紀檢監察機構可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對公職人員作出政務處分決定。應遵循以下程序:(1)派駐紀檢監察機構完成調查和審理工作后,經集體研究,提出(擬定)政務處分意見。(2)派駐紀檢監察機構在作出政務處分決定前,應征求被監督單位黨組織意見,并區別不同情況處理:被監督單位無異議且擬作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處分的,派駐紀檢監察機構報派出機關備案后,直接作出處分決定;被監督單位有異議或者擬作出撤職、開除公職處分的,報派出機關批準后,由派駐紀檢監察機構作出處分決定。
派駐紀檢監察機構進行政務處分的主要依據是:(1)監察對象為行政機關公務員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及其他有關規定執行。(2)監察對象為黨的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機關公務員的,依據《關于黨的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機關公務員參照執行〈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的通知》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參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執行。(3)監察對象為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務員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等有關規定執行。(4)監察對象為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的,參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執行。(5)監察對象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對于其中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參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執行;對于其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依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執行。
中央紀委研究室:監察委員會是國家反腐敗工作機構,要聚焦懲治腐敗這一主責主業。目前,根據中央改革試點方案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監察委員會應當負責對公職人員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犯罪行為進行調查。具體管轄案件范圍,待國家監察法及配套法規出臺后,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中央紀委研究室:監察委員會在調查職務違法犯罪過程中,需要采取技術調查措施、作出通緝決定、作出限制出境決定、需要到公安機關管理的羈押場所向被羈押人員調查取證、要求協助查找被調查人、要求配合做好留置人員看護等工作,應當經監察委員會負責人批準后書面通知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后,應當予以配合。
中央紀委研究室:根據中央改革試點方案規定,監察機關調查取得的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監察機關應依照法定程序,參照刑事訴訟法對證據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要求,全面、客觀地收集被調查人有無違法犯罪以及情節輕重的證據,包括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調查人供述和辯解、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收集、固定、審查、運用證據時,應當與刑事審判關于證據的要求和標準相一致。
監察委員會要主動對接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改革方向,按照《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要求,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進一步規范監察人員調查職務犯罪的取證行為,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應當予以排除,確保調查所取得的證據符合刑事訴訟證據標準。
中央紀委研究室:對檢察機關退回補充調查案件,調查組應根據檢察機關提出的補充調查提綱和收集證據的清單,區分不同情況,經本級監察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批準后,作如下處理:
(一)原調查認定的基本犯罪事實清楚、證據不夠充分的,應當補充證據,制作補充調查報告書,移送檢察機關審查;對于無法補充的證據,應當寫明理由。
(二)在補充調查過程中,發現新的同案犯或新的罪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重新制作移送審查起訴書,移送檢察機關審查。
(三)發現原認定的犯罪事實有重大變化,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重新提出處理意見,并將處理結果通知退查的檢察機關。
(四)發現原認定的犯罪事實有重大變化,應當改變罪名或增減犯罪事實的,應當重新提出處理意見,重新移送檢察機關審查。
(五)原認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檢察機關補充調查決定不當的,應當說明理由,移送檢察機關審查。
中央紀委研究室:監督者更要接受監督。監察委員會要自覺接受黨委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確保監察權正確行使。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本身就包含教育管理和監督。紀委監委在黨委領導下開展工作,黨委就要加強對紀委監委的管理和監督,通過聽取工作報告、研究案情、檢查紀委監委落實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監委決策部署情況等方式,加強對紀委監委工作的日常監督。紀委監委要自覺接受黨委監督,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決策部署,主動接受黨委領導和監督,重大事項及時向同級黨委和上級監察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人大監督。監察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要接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發揮司法監督作用。監察委員會要按照中央改革試點方案要求,采取技術調查、限制出境等措施經嚴格審批交有關機關執行,檢察機關對移送的職務犯罪案件進行審查起訴,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可以退回進行補充調查;認為符合不起訴情形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建立監察委員會調查、檢察院起訴、法院審判的工作機制,對監察委員會形成有效的制約制衡。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監察委員會要依法公開監察工作信息,自覺接受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回應群眾關切,確保監察權規范運行。
中央紀委研究室:對于監察人員違法行使監察權的行為,應當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根據監察人員違法行使監察權的情節、性質、后果等嚴重程度,進行分類處理。
(一)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對監察人員違法行使監察權的苗頭性、傾向性行為,要及時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紅臉出汗、咬耳扯袖,促其警醒,使其增強執紀者更要守紀、執法者更要守法的意識,做到忠誠干凈擔當。
(二)嚴格執紀、嚴管厚愛。對監察人員打聽案情、過問案件、說情干預,未經批準接觸被調查人、涉案人員及其特定關系人或者私下交往,越權或私自接觸相關地區、部門、單位黨委(黨組)負責人的情況,一律實行登記備案、先行停職,一經查實,對未造成實質性后果、本人一貫表現良好、認錯態度誠懇的,視情給予談話函詢、誡勉談話或組織處理,情節較重或造成一定后果的調離紀檢監察系統。
(三)懲前毖后、決不姑息。對未經批準、授權處置問題線索,發現重大案情隱瞞不報,私自留存、處理涉案材料,利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干預調查工作、以案謀私,違法竊取、泄露調查工作信息,泄露舉報事項、舉報受理情況以及舉報人信息,對被調查人逼供、誘供或者侮辱、打罵、虐待、體罰或者變相體罰,違反規定處置查封、扣押、凍結財物,違反規定發生辦案安全事故或者發生辦案安全事故后隱瞞不報、報告失實、處置不當,違反規定采取留置、限制出境或者不按規定解除出境限制,以及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嚴重觸犯黨的紀律處分條例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應當嚴格依紀依法給予黨紀政務處分和組織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一案雙查”、嚴肅追責。對調查工作結束后發現立案依據不充分或者失實,案件處置出現重大失誤,監察人員嚴重違紀違法的,追究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