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督查是抓落實、促發展的“利器”。近期,國務院啟動了第五次大督查。各地各部門要把迎接國務院大督查作為發現問題、改進工作的重要契機,圍繞國家確定的重點督查內容,對標對表做好全面自查工作。對自查發現的問題,拉出清單、建立臺賬、明確標準,限期整改到位,以督查補短板、以督查促落實。
(一)高質量打好三大攻堅戰。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力度,加強扶貧資金整合和績效管理。大力推進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開展柴油貨車、船舶超標排放專項治理。建立健全最嚴格最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加快制定配套法規規章,完善大氣環境標準體系。
(二)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著力推進的一項重要任務,要著力調整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生態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品牌農產品比重。根據地方特色發展特色農業小鎮、特色農業村莊,鼓勵創辦家庭農場、發展鄉村民宿,舉辦特色農產品旅游節等活動,拓展多種農業功能。
(三)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建設涉農公益服務平臺,加強農村網絡寬帶等設施建設,打通農村信息“最后一公里”,使手機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強化電商企業與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產銷對接。
(四) 打造支撐技術發展的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快掌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催生一批原創成果,培育一批新興產業。打通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銜接的綠色通道,力爭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打造產學研聯盟,解決好科研和應用貫通的問題,形成研發投入與市場回報的良性循環。
(五)構建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培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共性技術、經驗、方法、模型等知識共享體系,打造生態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智能化轉型升級。培育發展一批面向重點行業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尤其是面向“塊狀經濟”產業發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重點行業和集聚產業整體提升。
(六)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進一步簡化科研項目申報和過程管理,減少各類檢查、評估、審計,對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和實施周期3年以下項目一般不作過程檢查。完善有利于創新的評價激勵制度,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準確評價科研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各方面各領域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經濟體制、權力運行機制和社會治理等各方面各領域改革,推動政府效能革命,制定完善“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改革清單,同時將這項改革向鄉鎮、街道、農村社區等基層單位延伸。
(八)以創新監管管出公平和秩序。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對新興產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對涉及安全質量方面的要嚴格按規定監管。
(九) 深入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深入推進“照后減證”,在全面優化準入管理的基礎上,對屬于地方事權的審批事項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在更大范圍內實施“事前承諾+事后檢查”為主的審批管理新方式。
(十)加快物流業產業化發展。加強對物流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引導,建立健全政府部門間綜合協調機制,統籌規劃物流設施空間布局、服務體系及政策體系,提升主要樞紐和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規劃構建統一、高效的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體系,構建全球化供應鏈體系。
(十一)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提升行動計劃。加快新興科技與傳統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規模化發展。以智能升級、信息化等為重點,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建立分年度工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投資計劃項目庫,儲備一批打基礎、補短板、促升級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
(十二)加強民間投資融資支撐。發揮財政性資金帶動作用,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等多種方式,促進民營企業加大投資力度。采取價格扣除、預留份額、評審優惠等措施,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加快完善普惠金融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根據自身特點發行境外債、企業債等,募集中長期發展資金。
(十三)完善省市聯動體系,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加強統籌領導和戰略謀劃,完善省市聯動體系,高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降低中小企業走出去門檻。進一步簡化涉外項目審批程序,逐步嘗試設立多元化“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基金、海外擔保風險基金,減輕企業融資負擔和走出去顧慮。
(十四)全面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將自貿區改革經驗復制推廣列為重點工作,完善領導機制和復制推廣工作機制,做到借鑒中創新、復制中提升。有重點分步驟推進復制推廣工作,對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事中事后監管等可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爭取早見實效,對暫不具備復制推廣條件的事項,積極創造條件及時推進。
(十五)加快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進程。重點推進教育、文化、醫療、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業有序對外開放,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放開建筑設計、會計審計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支持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水利、環保、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到境外開展業務。
(十六)推進更高質量的就業。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就業創業培訓,緩和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采取“訂單+農戶”“技能+創業”等方式進行定制化培訓,提升就業技能。健全創業政策和服務部門銜接機制,完善創業后續保障體系,拉長職業教育鏈,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產教結合與校企融合發展。
(十七)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健全醫保籌資機制,強化醫保基金監管,確保醫保資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實行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形成協同推進醫改的良好格局。加快推進抗癌藥降價,減輕醫藥費用負擔。加快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完善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健全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加快推進“互聯網+醫保”,提升醫保服務品質和便利性。
(十八)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將棚改同城市更新、產業更新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城市面貌,提升經營城市水平。堅持算大賬、算發展賬、算民生賬,通過“以肥帶瘦”搭配改造、政府財政兜底等方式,解決“棚改孤島”的改造資金來源問題。學習借鑒深圳推出的“各區政府主導+人才住房專營機構為主+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棚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