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選亮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根據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基本狀況、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所處的國際環境狀況而制定的。從制定的依據來理解和把握基本路線能更好地認識到黨確立基本路線的必要性。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確的基本路線,必須以對現實國情的正確判斷為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制定并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前提。黨十九大通過的新黨章強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原本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這是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論斷。從基本路線的角度看,基本路線的所有內容都與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息息相關,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制定和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根本依據。必須明確的是,基本路線是總方針、總政策,基本路線和社會主要矛盾不是一一對應關系。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變化雖然是關系我國歷史發展全局的變化,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發展的全局,但是必須看到的是,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只能反映出一定時期我國社會矛盾運動的內涵和形式發生了變化,還不足以說明由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所決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也可以說,我國社會的根本任務并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從總體上說是適合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的,基本路線的完善和充實就是為了更好地順應主要矛盾的變化。
(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對時代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判斷,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是直接關系到其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正確與否,關系到事業成敗的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時代背景。黨的十九大對當今國際形勢的判斷是:“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雖然今天的國際形勢和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時代主題并沒有發生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繼續保持黨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大方向、大原則,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從內容構成上理解和把握黨的基本路線,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基本路線的科學性,增強堅持基本路線的自覺性。“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最主要內容的簡明概括,但絕不能把這條基本路線簡單地等同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完整表述是由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的四句話構成的,每一句話表達的內容在基本路線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它們又是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完整統一體,不能分割。
第一,“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這句話指明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這句話的主語當然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有了這兩者的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定能夠獲得勝利。
第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句話又稱“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基本路線最主要的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基本途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其他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這個中心。我們必須看到,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排第70名左右。尤其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更要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立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就會動搖我們國家的根本性質和政治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無從談起。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今天仍然需要強調的是,四項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鄧小平說,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二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只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三,“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根本立足點。我們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當然要爭取外援,并盡最大可能利用世界各國方方面面的資源。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必須放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第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這是黨的基本路線規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經過黨的十七大、十九大的完善,這一目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富強”主要是經濟領域的目標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領域的目標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領域的目標和要求,“和諧”主要是社會領域的目標和要求,“美麗”主要是生態領域的目標和要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五個領域的奮斗目標和要求與“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實現了對接,既是理論創新,也是實踐創新。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黨的十九大在基本路線中奮斗目標的表述上,增加了“美麗”的內容,并將“國家”改為“強國”。增加“美麗”的內容,充分說明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趨完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如今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引領著中國走上綠色發展之路。這是黨在新時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創新。什么樣的中國是“美麗”的?習近平總書記說:“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總書記的描述,反映的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十九大報告把“美麗中國”上升到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強國的高度,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也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從而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奮斗目標的規定從“國家”到“強國”,一字之變內涵深刻,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向更高更強目標加速邁進的信心和能力。十九大報告不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描繪了令人憧憬的奮斗目標,也擬定了切實可行的戰略安排。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毛澤東把基本路線比作“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鄧小平說,黨的路線正確與否“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江澤民強調基本路線“是我們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胡錦濤提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習近平多次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從“燈塔”到“生命線、幸福線”,黨始終把基本路線放在了極端重要的位置和高度。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結晶,在新時代只有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的基本路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