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中
在黨的歷史上,六屆六中全會被毛澤東稱之為“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這是一次進一步確立毛澤東在全黨地位的重要會議,也是一次立規矩的重要會議。這次全會明確要求全黨做到“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通過了一系列關于黨內政治紀律的規定,強調要把紀律教育作為“黨的建設的一課”,對于促進黨的團結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屆六中全會一系列政治紀律的制定,與此前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王明在武漢工作期間不尊重中共中央、鬧獨立性,有著直接的關聯。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擴大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
毛澤東在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指出:“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沒有紀律,黨就無法率領群眾與軍隊進行勝利的斗爭。”“必須重申黨的紀律:(一)個人服從組織;(二)少數服從多數;(三)下級服從上級;(四)全黨服從中央。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一。”從此,這“四個服從”成了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強調,每個共產黨員應該愛護黨和黨的團結統一猶如生命,認真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中央是全黨最高的領導,用以嚴格黨的紀律,使黨及其各級領導機關達到在政治上和組織上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的程度。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確立的政治紀律,對于確保黨的團結統一、爭取抗戰勝利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