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侯馬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郝愛民
侯馬被確定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市以來,市委把“試點工作”作為基層黨建的“一號工程”,謀劃在先、多措并舉,以提升街道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力為著力點,有機有效聯結機關事業單位、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精細化服務,不斷增強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
重謀劃、重統籌、重推進,強化市委領導。立足市委層面,我們從謀劃與統籌兩方面下功夫,在標準化推進上做文章,形成自上而下提高認識、以上率下強化落實的工作格局。
重謀劃、高起點。分層次傳達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有關內容和精神要求,力求科學把握城市基層黨建的時代內涵,提升理性認識。領導組負責人帶頭深入街道社區專題調研,指導工作,解決問題,并到杭州、常熟進一步學習先進做法,組織經驗分享,增強感性認識。組織街道社區干部北上太原、南下深圳學習考察,選派優秀社區干部赴昆山進行集中培訓。分層次組織城市黨建工作學習觀摩活動12次,開展城市黨建專項調研、座談23次,將理性和感性認識融入實際,搭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框架,促進認識升華。重統籌、高規格。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市委副書記、市人大、政協正職和組織部長任副組長,其他副縣級領導干部為成員的領導和工作機構。領導組定期研究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分析困難問題,商討推進舉措,持續推動工作落實。26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每人包聯一個社區、一個機關單位和一個非公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經常深入一線指導,確保城市各領域基層黨建不斷檔、有成效,重推進、高標準。
重強化、重聯合、重行動,強化工作支撐。探索構建工作新模式,我們以“三強”為基,以“五聯”為綱,以“九大行動 ”為要,集中打造“三位一體”黨建聯盟,不斷拓展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重強化、履責任。強化“三級責任”落實,構建市、街道、社區三級聯動的領導工作機制。市委是“龍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履行主體責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負責整體布局、指揮協調、組織實施、督查指導,發揮好“指揮部”作用。街道黨工委是核心,發揮統籌推進、抓好落實作用,履行直接責任,推動傳統社區黨建與駐區單位黨建、新興領域黨建有機融合,發揮好“作戰部”作用。社區黨組織是一線,發揮組織動員、服務管理作用,履行具體責任,實行兜底管理,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重聯合、建體系。立足組織聯動、黨員聯管、活動聯抓、資源聯享、服務聯辦,在街道層面建立大工委,在社區層面建立大黨委,全市共有15個市直單位、9個駐地單位、6個“兩新”組織納入街道大工委組織體系,29個市直單位、26個駐地單位、27個“兩新”組織納入社區大黨委組織體系,共同研究轄區內各項事業發展,共同抓好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劃小覆蓋單位,依托商圈、市場等設立區域性黨組織,依托行業協會設立行業性黨組織,依托鄉(街道)和村(社區)對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兜底管理,在市商貿市場黨委建立了商圈市場黨建工作指導站,不斷提高“兩個覆蓋”質量和水平。按照“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理念,135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建立了共駐共建關系。重行動、分領域。在機關事業單位開展共建責任雙向落實、共建活動雙向參與和共建成果雙向評價“三共”雙向發力行動,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參與城市基層黨建,積極推動資金項目、干部人才、場所設施、信息技術的共享。在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開展創新組織覆蓋、創優治理服務和創設社會組織孵化“三創”貼近融合行動,使他們主動貼近、融入城市黨建,真正把黨的工作做進去、把資源要素帶出來。
重服務、重規范、重品牌,強化載體建設。圍繞社區主業,我們通過加強黨的領導開辟新路徑,創新工作思維實行準入制度,全方位開展精細化服務,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重服務、賦權力。賦予街道黨工委對轄區單位的考核權、建議權和綜合管理權,以及對市屬職能部門派駐機構的指揮調度和考核監督權。理順街道社區與職能部門的工作“邊界”,實行社區事務準入制度,建立社區承擔公共事務目錄,讓社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民服務中。重規范、提標準。統一設計、全面推廣黨建徽標(Logo),在社區門頭、戶外導視牌、版面版頭、辦公室標識牌、工作臺卡、工作人員馬甲等全面使用黨建徽標(Logo),凸顯服務標識,展現黨組織形象,讓群眾能夠找到社區、找到組織。推行“一窗式”服務和錯時延時、坐班值班、預約上門等服務,讓群眾少跑腿、一次辦。重品牌、抓項目。以“暖心工作法”黨建服務品牌為指引,全面實施“一支一品,一區一特”黨建服務項目,不斷提升服務居民群眾能力和水平。如市府北巷社區大力開展“三聯五服務”活動(即聯結轄區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三方資源,打造就業服務、文化活動、扶貧幫困、文明建設、養老服務五大平臺),七所社區打造“七色服務·多彩社區”工程(即紅色黨員凝聚服務、橙色孝老敬老服務、黃色扶貧扶弱服務、綠色助學助幼服務、青色民事調解服務、藍色文體娛樂服務、紫色衛生健康服務),新民巷社區實施“45610”為民服務法(即凝聚黨員黨心四必到、關愛弱勢群眾五必訪、日常固定特色服務六條線、周末集中志愿活動十個面),東街社區開展“筑家”工作法(即以黨建引領為頂,以聯系居民為基,以和諧穩定為柱,以文化惠民為梁,以便民利民為窗,以民事調解為門,構筑黨員之家、居民之家、愛心之家),這些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服務品牌,凝聚整合了各方資源力量,滿足了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特色化服務需求,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
重隊伍、重場所、重經費,強化基礎保障。圍繞“三基建設”,我們抓住“管理”的龍頭,在隊伍、場所、經費三要素上集中用力,切實夯實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基礎。
重隊伍、用人才。以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選拔了一批年紀輕、有文化、熱愛社區工作的優秀人才進入“兩委”班子,進一步優化了年齡、學歷結構。面向社會公開選聘45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充實加強了社區隊伍力量。重場所、拓途徑。通過開發配建、駐區單位援建、村社共建、調劑機關事業單位閑置辦公用房等多種途徑,推進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提檔升級。2018年全市共投資900余萬元,用于社區活動場所建設。目前,已經打造出市府北巷、東街、七所等高標準示范社區,年底前全市所有社區場所均能達到500平方米以上。按照不低于10萬元標準,向辦事處撥付運轉經費;確保每個社區工作經費不低于10萬元,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達到10萬元;按照不低于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標準足額落實社區“兩委”主干基本報酬,工作人員的工資全部列入財政開支,“五險一金”全部落實。
目前,侯馬城市基層黨建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30個社區累計受理群眾訴求3萬多件,常態化幫扶弱勢群體1萬余人,遍布全市的社區管理服務網格、志愿者服務團隊和居民社會組織,每年調處矛盾糾紛5千多起,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