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劍
2018年新年伊始,俄羅斯推出了反腐“黑名單”制——從1月1日起,因腐敗被解職的聯邦公務員將被列入名冊。這一招屬于“劍走偏鋒”,也可說是“制度反腐”的又一舉措,是自出臺《反腐敗法》、高官財產申報制度、要求官員放棄海外銀行賬戶之后又打的一塊反腐“補丁”。作為慣例,2月6日,普京公布了過去6年的收入及財產清單。
俄羅斯政府反腐敗是積極的,“黑名單”制便是最新的努力。2017年底,總統普京簽署了編制腐敗名冊法案,今年1月1日起生效。根據該法,政府今后將在國家公務員人事工作中引進國家信息系統,收錄因腐敗被解職的官員信息,可以公開查閱。如果相關腐敗案件被法院撤銷,或被列入名冊的官員死亡,或收錄時間超過5年,相關信息可以從名冊中刪除。
顯然,這一法案是為了有效阻止“帶病入隊”,即“帶病”進入政府公務員隊伍。這可能也是俄羅斯政府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因為腐敗已經太過嚴重也太過普遍了。去年前9個月,從俄聯邦國家機關、聯邦主體權力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中被解職的腐敗官員有527人,同比增加46%。
根據“透明國際”公布的2016年國際清廉指數排名顯示,俄羅斯列第131位,比2015年的119位還下降了12位;從得分看,從2012年至2016年,腐敗狀況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俄著名的“列瓦達”民意調查中心所做的調查也顯示,2016年9月至12月,60%的受訪者對新的一年里政治腐敗丑聞將增多持肯定態度,對政府廉潔的信心指數在2015年達到頂峰后,近兩年又逐步下降。“透明國際”和“列瓦達”的相關數據均證明,近年政府的反腐成效不高,民眾對政府反腐的滿意度很低。
這顯然與近兩年腐敗丑聞屢見不鮮、落馬官員接踵而至有關。當然,這也顯示了政府反腐敗的決心。2015年,在國家采購的國防訂單、國家財產管理和基礎設施項目領域,各級檢察機關共對3800件反腐案件進行了刑事立案調查。2016年,檢察機關共對19513起貪污腐敗犯罪的刑事案件進行立案調查,約有380名官員因腐敗被免職。去年上半年也有數百名官員因腐敗落馬。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薩哈林州前州長霍羅沙文——他是首個在任被捕的地方領導人,科米共和國前領導人蓋澤,基洛夫州前州長別雷赫,經濟發展部前部長烏柳卡耶夫,內務部前經濟安全和反貪總局燃料局副局長扎哈爾琴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落馬高官基本都是政界精英,還不乏普京的“盟友”,如斯捷爾秋克就是普京的大學同班同學。
這些普京政府核心人物的落馬確實彰顯了普京“壯士斷腕”的反腐決心,有利于贏得民心,同時,這也許也是要“警告身邊的精英們約束自己的貪婪”。
這些貪官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烏柳卡耶夫、季姆琴科和扎哈爾琴科,前兩人都在受賄時被抓現行,后者則是典型的“兩面人”。
烏柳卡耶夫是在2016年11月14日執法機關的一場“釣魚”行動中落網的,當晚,烏柳卡耶夫在俄石油公司辦公室里收下公司CEO謝欽送上的200萬美元,當烏走出辦公室并把賄金放入他的公車后備箱后,調查人員立即將其逮捕。聯邦偵查委員會隨即在翌日凌晨宣布了逮捕烏柳卡耶夫的消息,普京也立即以“失去信任”為由,宣布解除其部長職務。烏柳卡耶夫是自蘇聯解體以來被捕的最高級別官員。
檢察官涅波羅日尼隨后披露了烏案詳情。2016年10月,烏告訴謝欽,若俄石油公司想順利收購巴什石油公司50%的股份,得給他好處費。不然,他將盡可能設止阻礙。謝欽隨后將烏的索賄意圖告知了聯邦安全局。
去年12月15日,法官謝苗諾娃當庭宣布,“烏柳卡耶夫在履行公職時收受賄賂,罪名成立”,判處服刑八年,繳納罰金1.3億盧布。
同樣在2016年底,俄內務部私人安全局西北聯邦區時任負責人季姆琴科因涉嫌索賄1億盧布也被抓了現行。宣布他被抓這天恰是12月9日國際反腐敗日。
季姆琴科2014年起擔任現職,職責之一正是反腐。然而,他卻通過中間人多次向一家公司索賄,稱經他“運作”,該公司金額達16億盧布的賬戶才可解除凍結,公司偷漏稅10億盧布的刑事案件也可免予追究。12月8日晚,代表季的中間人在圣彼得堡一處地下車庫收受了這家公司“預付款”5000萬盧布,剩余5000萬盧布約定在事成后交付。聯邦安全局在雙方交易時將相關人員控制,隨后逮捕了季,并在其辦公室搜出現金35萬盧布。
扎哈爾琴科的“出名”,一是其受賄情節極其嚴重,二是他善于偽裝清廉。2016年9月,在聯邦安全局和聯邦偵查委員會的聯合行動中,扎哈爾琴科落網,由于案情復雜重大、涉案金額巨大,初步調查歷經一年于去年底剛結束,顯示他的多名親屬涉腐。
去年底,聯邦偵查委員會主席巴斯特雷金證實,調查人員找到了扎哈爾琴科母親的一個紙質記賬本,顯示非法聚斂財富90億盧布,他說:“扎哈爾琴科的母親在上面記錄了收取現金的賬目”,“如果仔細翻看記賬本,就能發現扎哈爾琴科家人對受賄金額的態度。例如一筆60萬歐元的錢款被標為‘零錢’。”
就是這么一個將60萬歐元稱為“零錢”的巨貪,對外卻是極其“低調”和“儉樸”,開的是一輛普通汽車,名下也沒有多少財產,殊不知,他原來是將財產登記在他人名下,調查人員在其姐家中搜出巨額錢財。警方初步的“盤點”顯示他的財產驚人:從其辦公室、汽車及其家人的兩處住宅里搜出現金3.74億盧布、1.4億美元、200多萬歐元、500克金條,此外還有13套房子、14個車位、4輛進口豪車的憑證。
俄羅斯腐敗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不僅僅高官顯要大肆受賄,社會上也存在著普遍的腐敗現象。
“列瓦達”2014年時曾就各個行業的腐敗情況進行過一次民調,顯示多數民眾認為政府機構腐敗得無藥可救。從職業類型看,43%的人覺得交通警察最腐敗,39%的人對警察總體表示不滿,35%的人則指責海關。從行政級別看,33%的人指責地方官員的腐敗行為,31%的人指責地方議會議員。
此次調查雖然“時”已過4年,但“景”未遷,社會性的腐敗這些年有增無減,賄金被公認作了各種“運作”的“潤滑劑”。比如孩子上幼稚園,要么等上幾年,要么行賄;到醫院體檢,要么花上一整天時間排隊,要么行賄;駕車超速被逮,要么交納罰款,要么支付給公路稽查人員一半的賄金,如果罰款嚴重到讓人上法庭或禁駕,只要“潤滑劑”潤滑,也不用考慮合法程序;大學逃學了大部分課程,面臨畢不了業,也可以“跟一些教授談談,看是否能‘解決問題。”到底怎么“解決”,自然是“你懂的”。
俄媒體稱,“這樣的事情還可以列很長,而報道這些的機會非常渺茫”,且這“對參與者來說通常是雙贏的”,甚至是由于“行賄不可能被證明或官員可以輕易避免處罰”,許多官員公然勒索。
司法機構甚至被認為是“腐敗讓腐敗問題難以解決”,被聯合國列入反腐工具清單的反腐門戶網站(BACP)的報告指出,俄司法系統的腐敗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賄賂和偽造證據,以換取有利的法院判決。下級法院的腐敗現象尤為突出,在涉及公民權利糾紛的案件時,地方法院常常會偏向于地方官員。
如此嚴重的普遍性腐敗,一方面讓部分官員和執掌各種各樣權力的人員獲得腐敗的“紅利”,成為“中產階層”,但另一方面帶給國家的卻是十分嚴重的損失。去年,俄羅斯兩大執法機關負責人公開披露了腐敗給國家帶來的損失。4月,聯邦總檢察長柴卡說,2016年因腐敗犯罪造成的損失超過780億盧布。8月,聯邦總檢察院執法監督與反腐敗局局長魯謝茨基說,僅近兩年半以來,腐敗帶來的損失就高達1300億盧布。
有專家則統計,俄羅斯經濟每年因腐敗蒙受幾十億美元的損失。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腐敗消耗了俄國內生產總值的48%。
俄羅斯政府也看到了腐敗給國家造成的危害。多年來,尤其是2008年后,可謂招數迭出,每年都出臺制度性的反腐舉措。
2008年5月,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將反腐列入了政府議事日程,一系列重要的反腐法律法規先后出臺,俄算是進入了“制度反腐”期。這年7月,梅德韋杰夫簽署了首份《反腐敗國家計劃》,此后每年都出臺年度反腐國家計劃。同年12月,他又簽署了俄歷史上首部《反腐敗法》,這一法規規定國家公務員及其配偶、子女必須向稅務機關提交收入和財產等信息。2009年5月,梅德韋杰夫又簽署多項總統令,規定除國家與地方行政官員外,聯邦法院、聯邦檢察院、各級選舉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國有公司高管都必須申報個人和家庭收入及財產。
也是在2009年,梅德韋杰夫和時任總理普京帶頭公開家庭財產。自此,高級官員申報財產成為慣例。
2011年2月,梅德韋杰夫又簽署了有關法案,將賄賂加倍處罰條款引入刑法。一系列制度的出臺,梅德韋杰夫本人也頗為得意,稱它“至少在俄羅斯千年歷史上首次建立了反腐敗的法律基礎”。
2012年開始后,再次進入普京時代,他第三次擔任總統后,又加快了反腐立法的進度。2013年5月,普京正式簽署《禁止國家官員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擁有海外資產法》,這被稱為俄歷史上第二部反腐敗法律,也是對《反腐敗法》的補充,法案禁止政府公職人員和議員在海外擁有銀行賬戶、持有國外發行的股票和債券。法令一頒,包括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老板、富豪阿布拉莫維奇在內的多名俄羅斯新貴隨即辭去議員身份。此外,普京還簽署了《監督國家官員開支法》《禁止官員擁有外國存款法》和《國家采購法》(新版)等多項法令,以及禁止國家安全部門官員在國外銀行開設賬戶、禁止政黨接受有“外國代理人”嫌疑的俄非政府組織的捐贈、擴大財產申報人范圍的總統令。
反腐敗組織體系也不斷完善。2008年5月,組建了向總統直接負責的俄羅斯聯邦反腐敗委員會,以全面統籌,以及制定和落實各項反腐政策;成立了由總統辦公廳主任牽頭的腐敗專項治理專案組,以加強對各類腐敗案件的查處;擴大了聯邦檢察院的權力,賦予其協調各執法部門,打擊腐敗的權力。2013年12月,普京又簽署法令成立了直屬總統辦公廳的總統反腐事務局,以審查政府官員申報的個人財產資料,確保反腐政策落實,監督反腐法律法規的執行,保障國家各反腐機關之間協調運作。
但是,這些努力似乎與成效未成正比,也未得到民眾的完全認可,這在“列瓦達”所做的民意調查中表露無遺。尤其令人尷尬的是,去年3月初,俄著名反對派納瓦里內領導的“與腐敗斗爭基金會”曝光了大量有關梅德韋杰夫的涉腐材料,其中包括豪宅、游艇和葡萄莊園,多個大城市隨即爆發了大規模反腐游行,隊伍中有大量年輕人,要求總理辭職。
問題的復雜就在此。不能否認俄政府為治理腐敗頑疾所作的努力,然而,也不能忽視林林種種的措施和成效的局限性和有效性。
有媒體甚至認為,俄羅斯的反腐只是表象的,政府沒有發起大規模的反腐運動,關鍵就在于中產階層本身就是由那些受賄的官員組成,如果轟轟烈烈地開展反腐運動可能會導致權貴階層內部相互指控,徒增內耗。
這次推出“黑名單”制度,是俄羅斯為反腐敗再打的一塊“補丁”,能否取得“療效”確實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