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近段時間,中央環保督察曝光了不少典型案例,一些地方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的問題觸目驚心,發人深省。對于各地而言,在全面完成“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任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干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倒逼綠色發展強力落實。
(一)建立完善問題整改銷號制度。制定督察交辦問題清單,逐一明確整改措施、整改時限、責任單位等。建立信訪交辦件辦理臺賬和突出環境問題整改臺賬,實行掛號銷號制,對短期內能整改到位的,立行立改,逐一銷號。短期內不能整改到位的,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確責任主體、工作措施和完成時限,分步實施到位,逐步銷號。
(二)建立定期調度會議制度。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的問題整改工作開展情況實施周調度,對問題整改進展情況實施月調度,召開整改工作動員會、推進會、交賬會,并通過明察暗訪、掛牌督辦、專函專辦、公開曝光、行政約談、移送追責、區域限批等手段,積極推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到位。牢固樹立“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理念,黨政主要負責人要靠前指揮,親自調度、親自督導,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各項整改工作。
(三)建立完善環境信訪領導包案負責制度。對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信訪件,實施領導包案負責制。每個設區市黨政領導包案負責一個縣的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信訪件,每個縣領導具體包管一個中央環保督察交辦重點信訪件,把每一個信訪件都落實到具體領導、具體責任人,實現“全面覆蓋、不留死角”,切實把壓力傳導到位、責任壓實到位。
(四)建立完善重點信訪件聯合督查督辦制度。組織環保、公安、紀委監委等部門成立聯合督查組,對各地案件查處和責任追究情況進行現場督查督辦,依紀依規嚴肅追究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對工作作風不實、存在謊報瞞報虛報整改情況等“造假”行為,從嚴從重處罰,確保每件交辦件都能查處到位、整改到位、問責到位。
(五)加強省級督察,點穴復核再發力。針對已整改完畢的問題,還要進行再復核,重點查看是否存在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假裝整改的行為。針對整改不到位、群眾不滿意的環保問題,要再研究、再部署、再整改,確保整改到位、群眾滿意。針對未整改完畢的問題和后續新增問題,省級督察要緊緊跟上,切實做到問題不解決、整改不到位、群眾不滿意,督察不結束。各職能部門要積極履行監管職責,針對已辦結的信訪件和整改到位的突出問題,定期與不定期開展巡查,建立現場監管臺賬,防止問題死灰復燃和污染反彈。
(六)建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制度。建立起環境污染有獎舉報制度,落實獎勵資金,鼓勵社會組織和公眾監督排污企業偷排偷放、城市不文明施工等環境違法行為。公眾可通過來信、來訪、電話、微博、微信、官網等渠道,舉報環境違法行為。
(七) 扎實開展以案促改工作。對于典型案件進行認真剖析,從單位、個人、制度、管理、“兩個責任”等多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案發深層原因,深挖案件反映出的思想教育、監督制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找出癥結及監督管理漏洞,詳細列出問題清單,形成案件剖析材料。以案為鑒、以案為戒,圍繞重點領域、重點崗位和關鍵環節排查存在的廉政風險點。堅持標本兼治,切實減少腐敗存量,堅決遏制腐敗增量。
(八) 緊盯重點問題重點區域。加強全流域、跨區域的戰略性事務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重點對環評審批、執法督查、固廢管理、環境監測、專項資金申報審批等腐敗問題易發領域,人情督察、人情執法、利用監管考核謀利、吃拿卡要等“微腐敗”問題。細化排污單位、環境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環保“黑名單”制度。在環境審批、項目資金分配、環保執法等領域進一步壓縮腐敗空間。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
(九) 強化制度執行,對典型案件重點督辦。重點督辦被省級以上媒體曝光,并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信訪案件;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已報辦結,又發生重復信訪且問題查實的信訪案件;存在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及其他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的案件。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十)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黨政主要負責人要親自部署、周密安排,相關部門領導要認真履職,特別是對中央督察組交辦的環境問題,要認真及時調查處理和落實整改,以實際成效兌現承諾、取信于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
(十一) 把綠色發展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把綠色發展指數完成結果納入主要領導班子和成員的工作考核中,主要評估各地區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生態紅線管控水平、人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等方面的變化趨勢和動態進展,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切實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
(十二) 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主動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撐腰打氣,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業績突出的領導干部得到應有激勵,讓追求綠色GDP的“綠色干部”脫穎而出。
(十三) 共抓大保護、慎搞大開發。加強對有關部門、領導干部的培訓,提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認識,形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行動自覺。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強化企業責任,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把生態環境破壞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激勵和倒逼企業自發推動轉型升級。采取提高環保標準、加大執法力度等多種手段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探索財稅體制創新安排,引入政府間協商議價機制,處理好本地利益和區域利益的關系。
(十四) 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空間格局。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在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加快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管控機制,以空間規劃統領水資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空間利用任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做好同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銜接協調,確保形成整體頂層合力。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