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鵬,郭 浩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O七隊,黑龍江 綏化 152000)
地層:出露的地層有古元古界東風山巖群亮子河巖組和樺皮溝巖組;古生界下寒武統晨明組、中下奧陶統寶泉組、下二疊統土門嶺組、中生界中侏羅統太安屯組、下白堊統甘河組;新生界新近系中上新統船底山組、第四系下更新統冰水堆積物、第四系上更新統別拉洪河組、全新統低河漫灘沖積物。
侵入巖:屬近南北向的伊春-延壽中加里東期花崗巖帶及伊春-玉泉晚印支期花崗巖帶。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少量基性侵入巖以脈狀形式產出,少部分以巖瘤狀產出,并且從巖相來看以中深成相的花崗巖類為主。據其形成時代依次確定為晚三疊世和晚奧陶世二個期次,并確定了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歸并了五個侵入巖填圖單位:晚奧陶世輝長巖、晚奧陶世花崗閃長巖、晚奧陶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正長花崗巖。
火山巖:區內從古生代—中生代都有火山活動,但規模均較小,古生代泥盆紀寶泉期火山巖被后期構造巖漿破壞而出露零星。中生代經歷了中侏羅世太安屯期和早白堊世甘河期火山噴發活動,火山巖規模較小,后期剝蝕強烈,所剩面積較小。
變質巖:區內變質巖多被后期侵入巖或火山巖侵入覆蓋,致使變質地質體遭受破壞、零星分布,多呈殘留的小塊地質體。根據變質作用類型可劃分為:區域變質巖、動力變質巖和接觸變質巖。變質巖類型較多,以區域變質巖為主,由于受到多期變質作用和動力、熱接觸變質作用疊加,使本區區域變質巖改造強烈,早期變質巖已無法恢復地層層序。本區區域變質巖系,據原巖建造、變質變形特征及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可劃分為東風山群亮子河巖組和樺皮溝巖組、西林群晨明組、奧陶系寶泉組、二疊系土門嶺組和侏羅系太安屯組變質巖系。
構造:本地區大地構造分區上位于天山—興蒙造山系(I級)小興安嶺弧盆系(II級)中。測區經歷了古亞洲洋擴張、萎縮、陸緣增生演化階段、古太平洋板塊活動階段及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階段三個大的構造發展階段。測區構造主要為褶皺、深大斷裂。主要為格金河-亮子河鐵礦復式背斜、樺皮溝背斜、寶泉背斜、東方紅經營所-黎明村北東向斷裂、紅星-三岔河北西向斷裂、樺皮溝北東向斷裂、躍進—石廠北西向斷裂。
晨明地區構造發展史:本地區經歷了從古亞洲洋擴張,萎縮閉合,古太平洋板塊活動陸緣階段、及環太平洋構造階段及新生代地殼差異性升降等幾個構造發展階段。元古代本區處在古亞洲洋構造域,早元古代古亞洲洋擴張,本區形成拗陷,主要形成淺海相碎屑和碳酸鹽巖沉積古生代本區處在古亞洲洋構造域,早寒武世亞洲洋擴張,本區形成裂陷,主要形成淺海陸緣碎屑和碳酸鹽巖沉積。中生代早期處在古太平洋構造域,古太平洋板塊向西伯利亞板塊俯沖,在本區形成晚三疊世構造巖漿帶成。受構造控制,呈南北向和北東向條帶狀展布。中侏羅世,本區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區域應力以拉伸-剪切為主,形成測區中侏羅世太安屯期火山巖。早白堊世,形成測區早白堊世甘河期火山巖。新近紀,高位玄武巖噴發,全新世,以垂直升降為主,河流下切,形成河流周邊階地。主要為低河漫灘沉積。
晨明地區內地質歷史較為漫長,地質構造較復雜,巖漿作用十分發育,對成礦極為有利,其所處的大地構造單元為伊春—延壽褶皺系的茂林—木蘭褶皺帶中段,屬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多金屬成礦帶的五星-西林-朗鄉鐵、鉛、鋅成礦亞帶上,為黑龍江省重要的金、鉛、鋅、銀、鐵、鎢、鉬等多金屬成礦帶組成部分。
(1)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征。涉及到本區成礦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就不能擺脫測區構造基本格架的展布、含礦地層的發育程度與延伸情況以及成礦母巖的分布及活動規律。
根據高磁異常解釋、遙感解譯以及地質現象的分析,測區經歷了早寒武世沉積、晚奧陶世裂陷、晚三疊世構造巖漿、中侏羅世火山構造、早白堊世火山巖運動、早白堊世巖漿活動等多個地質事件。區內主要構造線方向為北北東向和北東向,其次為北西向、東西向等。從區域上看礦床近南北向展布。

圖1 礦點火山機構平面圖
(2)成礦時間的演化規律。本區成礦時間主要有三期:早元古代硅鐵建造,形成了亮子河變質沉積型鐵礦;晚奧陶世構造-巖漿侵入期,形成了樺皮溝矽卡巖充填交代型鐵礦;中侏羅世和早白堊世火山活動期,形成了本次新發現的寶泉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
(3)礦點成因探討。本區巖金礦點(礦化點)具有火山-次火山熱液型金礦的特征。火山頸在平面上呈不規則卵園形(圖1),東西長650m,南北長580m,由中生代太安屯期火山巖構成。在垂向上呈筒狀,侵入中下奧陶統寶泉組變質石英砂巖和板巖中。整個火山巖體由外至巖體中心可分為火山角礫巖→流紋巖→流紋質凝灰熔巖。金礦化體呈面狀分布特征,主要受火山巖性和斷裂控制,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重晶石化,湯旺河斷裂和其次級涵洞溝斷裂為控礦構造,礦石中可見“井”字型石英脈穿插,流紋巖中的角礫為自碎角礫,說明礦化發生于火山作用,多期次特點。
綜上所述,根據研究礦化、熱液蝕變、金礦化體特征,并綜合地質背景,認為本礦點受火山機構控制,成礦物質和成礦流體主要來源于火山巖漿氣水熱液,熱液多次循環萃取了地層中的Au、As成礦元素,后期沿斷裂帶上升,接近地表時溫度和壓力減小,發生分異、爆裂和圍巖充填交代,形成了含毒砂金礦體。
本區構造發育,具有有利的成礦地質構造條件,本區與金、銀貴金屬和鉛、鋅等有色金屬成礦十分有利。已發現金和鉛、鋅等礦化點位斷裂交匯處。工作區內地質歷史較為漫長,地質構造較復雜,巖漿作用十分發育,對成礦極為有利。綜上所述,晨明地區找礦潛力巨大,值得開展地質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