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日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湖南 株洲 412000)
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作為人為災害的一種,主要原因為在對礦山開采過程中因大量挖掘所導致的礦山巖土體、水文地質條件、礦山地質條件以及自然環境等都發生巨大的改變,破壞礦山整體結構穩定性[1]。這不僅會對采礦工程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樣會對礦區工作人員的生命產生威脅。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作為威脅采礦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各采礦企業資料可以發展,在礦上工程地質災害中,突發地質災害占據整體災害數量大部分,而在所有事故類型中,泥石流與坍塌等事故的致死率最高。相對于突發類事故來說,一些地面塌陷等緩變形災害雖然在事故發生率中所占比例較高,但發生后對人員與經濟影響較小[2]。目前來說,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中地面塌陷發生頻率占據整體災害的50%左右,但大多數多為小型災害。而泥石流雖然發生次數較少,但泥石流造成人員傷亡數量最多。為保證在礦山工程地質工作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對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進行探究。

表1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根據以往對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進行分析,礦山災害的發生根據不同環境因素,主要地質災害與作用形式不同,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如表1所示。
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預測作為預防礦山工程地質災害最關鍵的環節,需要相關部門在采礦企業進行作業前對采礦企業的技術、設備、采礦能力以及采礦技術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評定[3]。
相關部門在對其進行技術測評中,會因各礦山環境不同與惡劣天氣在信號收集方面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甚至在某些地區會因強磁場影響無法接收到信號。同時由于現階段GPS技術水平的影響,對工作人員的操作熟練度要求較高,因此要求工作人員在實際操作前進行相關培訓。
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預測除保證采礦企業自身影響外,需要根據不穩定斜坡、崩塌以及滑坡等多種災害的形成原因、易發性、發生規律以及防治目的進行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制定。
根據各災害形成主要原因結合各礦山實際情況確定其主要方式方法,根據災害發生頻率與防治目標對采礦工程實際施工量與施工強度進行調整。
通過對已有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邊坡穩定因素是影響礦山工程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因素。邊坡在發生變形破壞現象中,根據其發生時間、發生條件與發生性質來看,經歷變形的邊坡在工作進程過程中都是由上自下發生剝離,且發生季節多為雨季或雨后[4]。
而且邊坡發生地點與發生規律雖然存在不同,但大多以都以順層滑移為主。邊坡本身作為一個穩定邊坡的情況下,如果一再發生穩定性失常或變形等情況,主要受到巖體內部存在的不穩定因素應吸納個。
但是外界因素會決定其發生的方式、時間以及地點等,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外界因素主要有礦山地質結構、地下水、地震以及礦山開采中的爆破等。
針對這些外界因素進行有效防治措施,能夠有效增加礦山邊坡的穩定性。
礦山工程地質想要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區域性防治,需要首先根據各礦山的實際情況,對礦山邊坡參數進行合理設計,與此同時加強邊坡強化監測。針對部分易發生問題的邊坡可采用建造擋墻的方式對其加固。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若出現地質變形與開裂嚴重的情況,應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二次地質勘查。
對已有災害易發地點采用加固的方式,最大程度減少其災害反復發生概率[5]。同時,對礦山開采過程中的棄渣進行恰當處理,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擋墻與坡度等進行合理設計,如果情況較為惡劣可以采用建造攔渣壩的形式,防止泥石流的發生。
在礦山坑道開采過程中,首先做好支護操作,保證支護與礦山開采同時進行,避免冒頂事故以及礦頂坍塌事故的發生。
在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礦山坑道排水的設計同樣重要,能夠有效防止礦坑中涌水現象造成的危害。礦山開采工作結束后,需要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保證礦山復墾工作的良好進行。
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主要由于礦山開采過程中因大量挖掘所導致的礦山巖土體、水文地質條件、礦山地質條件以及自然環境等都發生巨大的改變,破壞礦山整體結構穩定性。礦山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對采礦企業的運行與發展產生影響,同樣會對礦區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
為保證礦山開采工作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對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進行探究過程中,主要針對加強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預測、減少影響礦山邊坡穩定因素以及對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重點區域進行加強防治三個方面進行,結合各礦區實際情況不同,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