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超權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 阿勒泰 836500)
阿舍勒銅礦作為一種大型海相火山巖型塊狀硫化物的多金屬礦床,成礦背景在蘇聯地區礦區阿爾泰成礦帶的東延部分,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但經過了幾十年,依然缺乏工程控制,研究力度不足。我國在礦區研究當中,已經發現了諸多礦化帶,在樺樹溝等地也有了新發現。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銅礦產自于泥盆紀海相火山巖地層當中,其中圍巖是通過雙峰式細碧巖一石英角斑巖、適應攪拌質凝灰巖共同組成,占據大部分含量,也正因為成礦地帶的特殊環境,才形成了陸緣裂陷拉張盆地。針對成礦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是礦石填充,有些學者認為熱液礦床,還有些學者認為是海底火山噴氣。基于此,本文就對此類問題進行論證[1,2]。

圖1 阿舍勒礦區地質略圖
通過對阿舍勒礦區進行分析可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Ⅰ號礦化帶中的Ⅰ號礦床以及Ⅱ號礦床(見圖1和圖2),Ⅰ礦床主要產于細碧巖與石英角斑質凝灰巖之間,其主要的礦物質元素是Cu一Zn,礦石產物包括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這些礦石呈現為塊狀或層紋狀,脈石礦物較少,重晶石也很少見;Ⅱ礦床產自于石英角斑質凝灰巖中,底板有一層較薄的細碧巖,化學元素較多,主要包括Ba一Zn一Pb一Cu一Ag一Au等,包括方鉛礦、重晶石、閃鋅礦等,具有條狀礦石,包括絹云母、石英等。但是在過去Ⅰ號與Ⅱ號礦床被認定為同礦體的分開兩個部分。但實則不然,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圖2 阿舍勒礦區5線剖面圖
通過對阿舍勒銅礦硫和圍巖硫同位素構成趨勢來看,其整體上是呈現曲線塔式分布特點,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Ⅰ礦床和Ⅱ礦床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Ⅰ礦床和英角斑質凝灰巖十分接近,但是和黃天礦相差較大,這就表示銅礦硫和酸性火山巖硫來源大致相同。通過圖1和圖2可以看到礦床當中帶有一層的凝灰巖,并在火山噴氣作用下產生了鐵碧玉等噴氣巖。
而火山噴氣會快速產生大量的硫,具有關調查發現,火山噴發的SO2一天可以達到5000t以上,這也有利于硫堆的形成。而Ⅱ礦床硫化物數值變化較大,相比Ⅰ礦床要高出5倍,這就表示出了火山外還有其他因素導致硫的出現和堆積,很有可能是火山和海水共同提供硫元素。
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如果S值從高到低依次為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時,則可以達到平衡共生,但是阿舍勒通常表現為不平衡情況。導致這一問題可能是兩方面原因,第一個是火山噴氣因為巖漿熱量所致的,導致硫化沉淀出現了非平衡;第二個是隨著英安斑巖的持續侵入,加熱變質的作用導致硫化物出現了脫硫情況,活性增加會加速丟失,造成礦體上部的S值偏高。主要的因素是和英安斑巖熱變有著直接關系。
通過調查鉛同位素相關資料和文獻可以證明阿舍勒Ⅰ礦床和Ⅱ礦床具備不同礦物質來源。對表面結構圖可以發現Ⅰ礦床和Ⅱ礦床的樣品都在不同區域中呈現,Ⅰ礦床和火山巖很相近,Ⅱ礦床和酸性火山巖分布形態、范圍更加接近。Ⅰ礦床的主要物質是銅,而細碧巖恰恰具備低銅含量的特性,表示在礦床中的銅已經從細碧巖轉入到了礦體當中,Ⅱ礦床在酸性的火山巖當中,酸性條件下會呈現出更多的鉛,但是會減少銅的含量,所以Ⅱ礦床整體上成纖維鉛多銅少的態勢,與Ⅰ礦床銅多鉛少有著明顯特征。
通過鉛同位素資料還能夠挖掘成礦時代與環境,通過分析可知,阿舍勒礦區中的大部分巖石、礦石樣品的階段年齡都在320Ma~410Ma之間,和Rb一Sr、Sm一Nd等時線和古生物資料所反映的泥盆世相吻合。但也有特殊點,也就是酸性火山巖的年齡更大。從礦床實際表現來看,基性、酸性火山巖二者整體在呈現雙峰形態,在鉆孔當中隨處可見兩種火山巖,所以時代年齡表現應該一致。之所以Ⅰ礦床和Ⅱ礦床的鉛表現如此大的差異,可能是由于二者源有著不同反應,源區鉛位素構成變化相對較大,而這種不均性會造成地幔柱貫穿不同深度地殼、地幔當中,從而造成此類情況,也就是酸性鹽是殼源、基性巖是幔源,兩種巖漿房或源區被同構造的體系貫穿,再加上不同起源深度巖漿融合再噴發,從而形成導致基性巖和酸性巖中出現了不同的微量元素。
總而言之,通過調查結果表明,Ⅰ礦床金屬元素與細碧巖同源、Ⅱ礦床則來自火山噴氣或酸性火山巖。硫源分析中,Ⅰ礦床主要是火山噴氣,Ⅱ是火山和海水共同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兩個礦床是因為褶皺而分開出兩個部分,更多是表現兩種礦化結果。Ⅰ礦床更多是深層的大礦,Ⅱ礦床更多是小層的淺礦。金屬元素主要是來自圍巖,通過水巖反應得出,硫更多是通過火山噴氣給予,氣體進入到鹵水池從而形成沉淀,最后成礦。建議在采礦當中需要找到基性巖、酸性鹽中的Cu一Zn富礦體、石英角斑質凝灰巖之中的多金屬重晶石礦體、細碧巖之中的銅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