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
摘要:“葛優躺”看似充滿娛樂性的背后,是社會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應。當今社會,人們開始習慣于將嚴肅問題娛樂化,是青年群體中一種亞文化的展現形式,從其產生到開始盛行時間相對較短,很快引起了社會共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尤其是在青年群體中的一種精神特質,基于網絡對現實問題的擬構性以及情緒感染,使得這類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火速傳播。文章對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展開研究,為幫助青年樹立健康價值觀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青年群體;“葛優躺”
“葛優躺”作為亞文化的一個縮影,在網絡上很快引起了青年群體的共鳴。現如今在新媒體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的帶動下,各種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葛優躺”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引發的廣泛關注,正是當代社會在青年群體中一些現象娛樂化的表現。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背后所顯示的現實問題比之其表面的娛樂性更能引起人們的深思。
一、“葛優躺”等亞文化的表現以及特征
當下一些帶有頹廢色彩的網絡流行語以及表情包開始在網絡上興起,在社交媒體上頻繁被引用。帶有頹廢、無理想抱負、無思想的一種狀態,成為青年群體中一種自嘲的象征。由此可見“葛優躺”的走紅主要原因只在于其形象深刻的觸碰到社會痛點。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人們大多為了生存而奔波勞碌,往往較為疲憊沒有活力,想要得到休息。這種生活狀態成為當今社會中下層人群的一種反映。具有著普遍性以及時代性的特征,因此相比較其他紅極網絡的的表情包而言,有了更為深層次的歷史意義。
“葛優躺”的原出處是早些年間一部家庭情景劇中的一個場景,當下爆紅網絡成為廣大網友自嘲的極具代表性的表情包。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共鳴。因此,這里所出現的“葛優”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公眾人物,在此已被賦予特定的時代意義,形象的代表了當下我國無數為生活勞碌奔波的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因此“葛優躺”的走紅并不難以理解。在城市打拼的人們能在此看到了那個疲憊而缺乏活力的自己,他們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葛優躺”則很好的具備了代替人們傳達感情的作用,人們在進行使用的同時無形中宣泄了自身情緒。以一種娛樂的心態將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不快表達,從而緩解自己的壓力。
二、社會負面情緒需要娛樂業安慰
“葛優躺”屬于一種病理現象,因此應該被予以重視,在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下,慢性無趣的病理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處于這種精神狀態下的人們,往往失去了活力。透過娛樂心態看這個問題,不難發現社會中下層的心理狀態,能夠明確的感受到這個群體中較為疲憊忙碌導致了無生趣。現在社會中的人們生活狀態以及生存傾向都較為復雜,人們自身的真實情感與活力無法得到發展,這種狀態下的人們常常會成為負面情緒的傳播者。
2015年的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受到人們的強烈追捧,而現在人們卻只想“葛優躺”放空自己,雖然時間相隔并不遠,但社會心理的轉向巨大,從積極樂觀充滿活力變為乏力對任何事都無法提起興趣。這種現象可以看做是社會活力的透支,同時也反映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當代人們生活壓力大經濟發展缺乏新鮮活力等,從社會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缺乏活力與創新的社會并不值得期待。因為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科技水平提升、社會和諧穩定而言都需要人們積極進行創造,這樣的社會未來才是值得期待的。“葛優躺”的娛樂性是這類社會心理的外衣,要學會深入的去思考解決問題。
三、青年群體的自嘲行為
主動污名化有時也是一個自我保護的過程,與通常人們提到的污名化有所不同,污名化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主動污名化自主性較為突出。當代青年在網絡上被貼上各種標簽,而更多的標簽都是被污名化的。但青年群體自我意識較為強烈,使其并沒有被動接受這些負面標簽,而是以主動污名化的方式提出抗議進行自我保護。在情感表達上往往帶有消極情緒與悲觀的態度,在主動污名化的立場來看,是廣大青年群體做出的無聲反抗。可以說,喪文化既有消極狀態的顯現,也是反消極的表露。
現代科技水平不斷發展,新媒體以及各類社交平臺較為普及,信息的傳播更加高效便捷,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各類信息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社交媒體是喪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這種傳播模式同時也隱藏了許多社會心理問題。信息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人們對于信息的處理通常會進行具體選擇,包括選擇性查看,選擇性記憶以及選擇性理解。“葛優躺”的走紅另一種意義是來說也是青年群體的選擇性理解過程,通過對“葛優躺”等帶有消極情緒的內容的選擇性理解,形成這種帶有頹廢意味的文化。而廣大青年群體則成為這種文化的主要傳播者。
結語:
“葛優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切實存在的問題,受經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從社會的角度分析,是缺乏活力的體現。受時代特征的影響社會群體文化與當前社會的發展情況是密不可分的,青年群體中喪文化的產生就帶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特征。“葛優躺”作為這種文化的一個縮影,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對于當下生活狀態的一種負面情緒的傳達。無聊重復的生活使人們漸漸對一切失去興趣,這種狀態并非偶然,而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蕭子揚,常進鋒,孫健.從“廢柴”到“葛優躺”: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網絡青年“喪文化”研究[J].青少年學刊,2017 (03):3-7+31.
[2]周霖.“葛優躺”的社會心理學[J].南風窗,2016 (18):90-91.
[3]王俊秀.社會心態:轉型社會的社會心理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4,29 (01):104-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