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名著閱讀課如何達到良好的效果?傳統的課堂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課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推進生本智慧課堂改革,開展名著閱讀課的課例研究,是推進語文課堂改革的重要一步。
關鍵詞:名著閱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本智慧課堂
在如今信息膨脹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閱讀能力不能被取代。語文學科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學科、重要學科。在傳統課堂教育中,培養閱讀能力基本上是老師課堂講授、學生聆聽做筆記,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老師講解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陶行知教育思想主張學生在“做中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生本智慧課堂主張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教師為學習的指導者、點撥者。因此,以初中名著閱讀課為課例,我們開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下語文生本智慧課堂的研究。
一、研究的主題與內容
1.確定研究主題
閱讀在語文學科上有重要的地位,閱讀理解能力更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品讀經典名著是新課標的要求,是考綱的要求。在閱讀中學會梳理情節、品讀人物形象,是語文閱讀理解的難點、重點。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生本智慧教育理念與陶行知教育思想一致,老師的滿堂灌并不能幫助學生真正體會人物形象,通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主動學為中心,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選定研究課例
《魯濱孫漂流記》是廣東中考推薦閱讀名著篇目,其中主人公魯濱孫的人物形象鮮明,整本小說為塑造魯濱孫的人物形象設計了跌宕起伏的情節,學生可通過閱讀名著梳理清楚情節,從中品味人物形象。
選取品讀魯濱孫人物這一課題,既切合學生實際,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學中做”“做中學”的體現。通過品讀,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談啟發、談體會。課堂上,把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事情,引導學生主動學、積極學,從而達成生本智慧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課例研究過程
1.學情分析
授課的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文意感知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品析人物的能力,為深入品味、剖析人物形象、學習好本課時的內容奠定了一定基礎。在語文親子閱讀沙龍中,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對名著《魯濱孫漂流記》有了基本的感知。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沙龍活動提供了學生體驗平臺,但是對于全面梳理小說情節、從多個角度品味人物形象還有不足。恰逢初二的生物地理中考沖刺,學生面對學習上的困難,需要魯濱孫這樣的榜樣力量,激勵他們堅持不懈、不畏困難、勇敢向前沖刺。
2.教學設計的變化
第一輪研究課前,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梳理小說情節,了解作家、作品。(2)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魯濱孫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3)學習魯濱孫的冒險精神,培養頑強不屈的意志。
在預習指導時,我設計了4道填空題幫助學生梳理情節,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笛福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設計了三道預習檢測題:(1)文本內容理解,檢測學生對名著作家、作品與內容的感知;(2)判斷荒島上生存的相關事件,了解情節;(3)思考魯濱孫生存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為引入新課做鋪墊。
在研討課后,結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和生本智慧教育思想,我發現課前備課未能充分指導學生學習,課堂上的講練評未達到理想效果。第二輪研究課前,根據科組各老師的建議,我重新設計預習檢測的題目,克服思路不夠清晰、目標不夠明確、銜接不夠順暢的困難,要求學生在課前根據微課指導畫思維導圖,把梳理小說情節放在課前;課堂上,通過朗讀讓學生品讀人物形象,刪除繁冗、啰嗦、重復的問題。
3.課堂教學過程的變化
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的課堂上的主要流程為:預習檢測、作者簡介、從艱難逆境讀魯濱孫、從心路歷程讀魯濱孫、從思辨史實讀魯濱孫、總結人物形象、寫人物頒獎詞。在第一次課堂展示中,教學環節緊扣,脈絡清晰,每個環節的過渡自然。但是我的課堂容量太大,重點不夠突出,沒有辦法在一節課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從所有角度完全品讀魯濱孫;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增加了課堂的趣味,但它的使用并不夠充分,并未能靈活運用,未能發揮其最佳的效果。
針對在第一次課堂中出現的問題,科組內的教師給予了建設性的建議。他們建議以頒獎詞作為導入,讓學生通過自主錄制關于頒獎詞的微視頻,抓住關鍵詞探究文本中的相關情節;在課堂展示中加入朗讀的環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課堂探究中,關于思維導圖的運用,教師可利用平板創設場景,讓學生參與進去。比如,魯濱孫的四次出海經歷,能否創建一幅地圖,標志倫敦、幾內亞等地點,讓學生在平板上建立思維導圖,標注魯濱孫遇到的事情和人物形象的關鍵詞。再如,可以通過地圖做標記的方式把荒島的三個地點:海邊—崖洞—森林進行剖析,讓學生在平板上建立思維導圖,標注魯濱孫遇到的事情和人物形象關鍵詞。關于最后環節——課堂檢測部分,建議加入關于情節概括和人物分析等內容,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只有學生真正動手去做,他們才能體會更深,學習更積極。
根據各位老師的建議,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班級,再次設計了教學流程。課前,學生先觀看微課,以《格列佛游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為例,布置預習任務單,指導學生在課前梳理小說情節。在第二次的課堂中,教學重點突出,教學環節更緊扣。我將課題《荒島求生攻略》分成了三卷進行概述和分析,條理清晰。但是從內容上來看,第一、第二卷的內容顯得重復,評課教師建議進行刪減,重點突出第二卷的內容,還需對魯濱孫心理活動的品析進行詳細分析。教學流程中,把關于“精神王國”的探究作為“合作探究”環節中的內容非常具有開放性,所以評課教師建議把“魯濱孫的心路歷程分析”作為課堂的線索,在課堂的“合作探究”環節建議讓學生分工,分小組找出魯濱孫解決食物或住所等問題的方法,在思維導圖“魚骨圖”中補上提示語,讓學生更加明確答題的要求。教師可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并結合文本中的句子具體分析人物形象。
我對各位老師的建議再進行內化吸收,最終的課堂展示中,我設置了以下環節:(1)電影選段引入,引起學生興趣;(2)學生發言,回顧作家作品等基本文學常識;③學生發言,梳理情節;(3)重點探討:荒島上遇到的困難和突發情況,確定荒島生存的第一步:解決物質問題;(4)朗讀探討:通過朗讀、品析心理描寫,理解人物成長變化;(5)談收獲啟示,暢所欲言。這節課,我得到了良好的評價,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教學流程順暢,銜接自然,歸納總結到位,拓展延伸中能很好地達成情感目標,學生能在品讀魯濱孫的性格特點后,結合實際生活抒發真情實感,學有所得,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在課后活動中,我對課堂的重難點內容設計了三道問題:(1)總結魯濱孫的硬漢形象,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方法去總結人物形象;(2)綜合探究題,要求學生對學校“十大名著英雄人物”評選寫頒獎詞,創新形式讓學生學以致用;(3)書面談感悟啟示,與中考題型掛鉤。課后評測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使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內化學習成果。
三、課例研究的成效與反思
1.課堂教學的成效
從學生的角度看,在第一輪的研究課中,學生反應比較沉悶,因為相似的合作探究環節比較多,學生對于重復的問題設計、探討環節反響不激烈;內容量大,課堂未能達到所有目標。在學生發言過程中,其他學生沒有任務意識、目標意識,未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參與。因此我了解了語文課堂上“一課一得”,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可以通過突出重點,做到以點串線、以點帶面。
在第二輪的研討課中,要想突出語文教學的“主體性、實踐性、整合性”,就要把重點轉移到學生主動學習上,學生發言比較積極。然而,在處理“精神王國”這一話題時,因設計重復的環節,學生沒能把握課堂重點,一直停留在表面,未達到良好的效果。
在最后成果呈現中,以一個電影選段作為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思維導圖的設計和融入,架起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橋梁;在品讀文本方面,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難點,恰如其分地指導學生分析及運用文本中關于人物的心理描寫手法,學生分工合作,有人朗誦,有人分析,有人板書,讀中學品析,深入探討背后原因,在合作探究中收獲知識;以頒獎詞的寫作作為拓展延伸部分,以讀帶寫,能讓學生從小說中走出來,走進自己的生活,從自身的表述中得到真切的啟示感悟。設計的板書形象具體、邏輯性強。學生在黑板上參與板書,也能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充分展現了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特點。
2.課例研究的主要成果與結論
名著閱讀在廣東語文中考中占相當的比重,閱讀能力也是學生在求學、成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本次名著閱讀探析人物形象的課例中,我們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離不開情節的推進。因此,學生應掌握閱讀情節、概括情節、串聯情節的能力。但是,單由老師講授的傳統“填鴨式”教學只能讓學生形成一時的印象,并不能讓學生深刻牢固地記得。所以,在名著教學中,老師可以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行設計線路圖、表格或思維導圖。學生在做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會梳理小說情節。
品析人物形象一直是閱讀理解的重點、難點。從初一開始,我們教授學生學會按規范、按思路歸納人物形象,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品讀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人物的精神品質。每個角度都可能產生奇妙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文本感知能力、細致分析文本的能力。
語文課堂并不懼怕無法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實際上,PAD學習平臺從課前預習到課堂教學到課后提升,都有完整的一套系統。特別是課前指導預習,真正做到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無限次研讀課前微課,在互動答疑平臺上向老師、同學提出疑問。在名著閱讀課上,老師更可以發布資源,幫助同學理解難點、重點。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感知內容、品析人物,化被動為主動。
3.課例研究反思
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生本智慧課堂,學生的地位主體化,能做到自主質疑、自主提問,合作探究、共同研討,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從點到面:微課講解,小知識點串成線再擴到面,課前就知道學習的目的,通過自學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以前總是覺得語文科,信息化教學不實際,生本課堂太亂,因為要寫的文字多,不方便同學書寫等,不愿意適應新的教育潮流。實際上,語文的生本智慧課堂也可以很精彩,數字化導學有趣、形象,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好,改變了傳統死記硬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先學,老師尋找課堂難點和聚焦點,課堂上重點研究、探討問題,做到每個小組有興趣、有話可談,重點更加突出,課堂更加高效,翻轉平臺做到運用、檢驗、評價一體化。
我們應該積極反思,不斷總結,努力推進陶行知教育思想下數字化生本智慧課堂的教育改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踐行為我們的整個教學吹來了一股春風,我們只有打開思維,在摸索中學會創新,學會反思,大膽挑戰,積極尋找對策,進一步完善和突出數字化課堂的效用,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進的勇氣,不斷創新,踏實肯干,才會推動教育工作繼續向前發展。
注:本文為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化學習規劃課題《基于pad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BB427)研究論文。
作者簡介:楊珍婷(1994—),女,主要從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