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樹利
摘 要:我國教育化進程不斷加快,對教育領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課程改革也應運而生。而小組合作學習是被公認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入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中,設計合理的分組方式和教學方案,并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團隊意識。
關鍵詞: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團體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是由班級同學自發分組,以達到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目的,并大大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學習能力。而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團隊配合,并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體育教學中借助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感受到主人翁的精神,利用同學間的互相幫助來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掌握教學知識并加深理解。
一、初中體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現存的不足
1.只注重表面形式,卻忽略了其本質
現在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只是將班級成員進行簡單的分組,沒有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且及時的引導,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也沒有起到指揮作用,對于小組學習成果沒有進行歸納總結,造成小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甚至有負面的影響。這種只是走表面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吸收知識、提高課堂積極性有極其不利的影響,課堂內容和教學形式沒有緊密地銜接起來,使小組合作學習徒有其表,無法推動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
2.教師的教學方案大多泛泛而談,沒有針對性
現在的教師對于初中體育教學大多非常隨意,認為對學生的發展無關緊要,沒有參考教學大綱中的內容和課堂教學目標,大多數時候會出現好學生踴躍發言、表現積極,而學困生緘口不言、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的現象。正是這種教學方案的不合理,造成了有針對性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困難重重,好學生無法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意義和益處,而學困生也不能從中得到提高,這對哪一方都是極其不利的。小組合作學習也就成了名存實亡的一種形式,學生又會回歸到死氣沉沉的枯燥課堂,失去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的機會,對他們以后的發展有極大的損害。
3.初中師生的合作性較差,無法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初中的大多數體育項目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加深他們對體育項目的了解,而不同的項目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比如大多數球類運動需要團隊配合,而跳繩、踢毽子等活動就不依賴小組合作,所以造成了許多初中生主觀合作性比較差,無法高效地進行小組團隊學習。此外,教師的合作能力和教學能力不達標,也會造成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無法進行,教師無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輔導,使課堂無法有效地進行下去。
二、初中體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實踐策略
1.設計合理的小組分組方式
合理的小組分組方式會使初中體育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中的內容,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分組,深入貫徹學習課堂幅度管理的思想,堅持“差異化教學”的理念。在進行小組分組的時候,要盡量合理和平均,一組以4~6人為宜,避免人數過少或過多導致破壞學習體驗,這樣可以保證每個人都有充分的課堂參與感,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在構建小組的時候,要盡量做到優勢互補,使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借鑒,并根據每個小組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使合作學習的效率最大化。
2.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方案
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中的內容要有準確把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參與精神、身體素質、適應能力來制定有效的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可以讓每個小組中的優異學生指導其他同學。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級評定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可以充分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也使學生的自尊心不至于被傷害。
3.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整個活動的領導者與監督者。所以,這對教師把控教學大綱和教授知識的能力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師應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引導,并在學習結束后進行總結,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相關課程知識。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對初中體育教學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還能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團體之中。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積極地推廣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使這種學習方式真正地融入小學體育教學中去,這勢必對推動小學體育教學有著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蘭.淺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11):112.
[2]孟慶榮,艾貽波.“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10):176.
[3]鄒毅毅.探析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問題及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