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藍龍(Raphael Genis)
不少中國人出國旅行時,會發現一個現象:國外的孩子放學后一般是成群結隊背著書包自己回家,或者乘校車回家;中國的中小學校門口,到了放學的點,則是聚滿了接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常常堵塞了馬路。
這一方面與中國的城市規模較大,交通狀況復雜,孩子獨自回家不夠讓人放心有關。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不同的育兒理念。
比如在以色列,你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自己走路騎車去上學,或者在沒有大人監管的情況下自己在公園里玩。超市里,也常能看到很小的孩子幫家里“跑腿”買東西。
當然,以色列孩子享受的“自由”,背后是這個國家社區結構的便利性——以色列的城市,要比中國小很多,而且社區里功能非常集中。學校、公園、商店和家,基本都在步行范圍之內,所以孩子的活動范圍一般不會離家太遠,家長也不用太過擔心交通狀況。
除此之外,以色列的家庭結構也與中國不同。
猶太人一直有重視繁衍的傳統,猶太經典《塔木德》中要求“一個男人必須要結婚并且至少生育兩個孩子”。即便是在個人主義流行的現代以色列社會,多生育的傳統依然得以延續。
所以以色列家庭規模一般較大——孩子多了,父母自然不會像對獨生子女為主的中國家庭那樣,對孩子事事關注。
但除去這些外部原因,不得不說,我遇見過的中國父母中,“直升機式”育兒的不在少數。
西方國家一直有“直升機式教養”和“自由放養”的說法。所謂“直升機式教養”,是形容父母像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的頭頂,密切關注其一舉一動;“自由放養”的父母則愿意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盡管這些自由背后可能存在一定風險。
很多的中國父母(和祖父母)仍然對孩子呵護備至——四個老人加上父母雙方,甚至再配備一兩個阿姨,來照顧一個孩子生活學習的家庭,非常普遍。
在以色列,大一點的孩子照顧弟弟妹妹,幫忙換尿布、喂飯,還有給父母跑腿,是特別常見的事。
我當然明白中國家長對孩子的一片苦心。但研究表明,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長大后會更脆弱,更容易陷入焦慮,缺乏實際生活技能,作選擇時更容易優柔寡斷,因為從小到大成長的“風險”都被父母隔絕了。
所以,中國家長應該盡可能多“放養”——與其過度保護孩子,避免他們接觸生活的高低起伏,不如幫助他們長出直面生活好與壞的“大心臟”。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面對今后的人生坎坷時,擁有處變不驚的能力,成為可以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人。
微 語
同事妻管嚴,零花錢少得可憐,今天一起打牌,他輸了400塊,沒錢了。想想也可憐,我就請他吃飯,吃飯時他說:“兄弟借十塊錢吧,買張請柬回去好報賬。”我當時就呆了,又TM學會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