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媛

圖1 鴻運當頭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對于任何事情的解讀都經常會出現氣運的說法,從字面上分開解讀,這個詞指的就是氣數與命運,小到走路摔一跤,大到一個國家的存續,都可以囊括其中。在經受了西方哲學思辨的影響下,氣數與命運并不能簡單的解讀為一種思想的迷信,因而這在中國傳統的思想史上曾經有著根深蒂固的立足點,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人的思想,所以很多藝術創作都選擇以此作為出發點,借用一些“氣運”的元素,來達到或美好、或祝愿、或思考的目的。數百年來,很多紫砂藝人都采用過這種創作方法。
不過想要借用這種方法來表達自身的創作主題并融入到紫砂壺當中,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運說”有充足的認識。作品“鴻運當頭”壺便是通過學習和解讀這類傳統文化元素,通過壺本身的造型,表達出“好運連連”的美好祝福,在紫砂壺原本的結構上,加入了更多趣味性的元素,簡單來說就是做出的茶壺,要讓人能夠感受到傳統祝福主題的痕跡,符合人的習慣性想象。
對于傳統的師徒傳承的紫砂壺藝來說,非常講究一把壺的“精、氣、神”。這實際上與中國人從古到今都講究的“氣”字是一脈相通的,在中國古典思想里,這個氣有兩個含義,一種是極其細微的,二是指能動的。若是將世間一切事物分析到最后,都是極
收稿日期:2018-01-08其相似的,這一點倒是和西方科學家所作的一個比較試驗非常相似,在使用超大分辨率拍攝的宇宙全景照片和使用超精細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極微粒子的比較發現,兩者竟驚人的相似。這與古代中國對于世界認識上的思辨其實也是相通的,古代中國的世界觀認為宇宙最初是混沌的,這不就是指的氣么?那么既然萬物都可以由“氣”組成,那么萬物都可以通過“氣”的塑造,來表達出不同的狀態,這對于紫砂壺藝的創作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帶有創作者的氣息”。
要讓一把壺帶有自身的氣息,那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其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外形,這對于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壺來說,其實是最困難也是最簡單的一個步驟,困難在于紫砂壺的壺形非常容易模仿,很多新的造型誕生以后很快就會出現無數的模仿者,但最簡單的一點也同樣源自于此,手工制作的不確定性,造成了每一把紫砂壺都是不同的且獨一無二的,即便是一樣的壺式,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味道,這實際上便可以稱之為我們前面所說的“氣”。作品“鴻運當頭”同樣被賦予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外形,從外形上看,這是一件典型的光素器,壺的身筒以圓為基,但卻并沒有拘泥于圓本身,這在通常的制作中是并不常見的,這件作品顯然是轉換了另外一種思路,通過對壺流、壺把以及壺蓋的種種變形,組合成一種連續性更強的茶壺形態。所以作品“鴻運當頭”的壺身曲率更大,無肩設計讓這種彎曲變得非常自然,讓整個壺身形成了一個扁圓的球體,低矮的重心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扁圓形態。從實用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結構可以提供一個較大的壺口,便于散熱,也可以注入更多的茶水,無肩的設計使得表面非常圓潤,所以搭配嵌蓋也就順理成章,簡單的組合一顆豎立的圓珠壺鈕,大而圓潤,如紅星高照,這在傳統文化的意境中是吉祥的標志,符合“氣運說”中對于好運的表述征兆。
作品“鴻運當頭”的壺身可以說平平無奇,所以其壺流壺把的設計就相對凸顯了出來,在造型上壺流的形態越粗壯,在視覺上就會顯得越“短”,盡管在實際壺身結構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短,但粗壺流的設置總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感覺,所以在一般的作品中,很少會看到這樣的壺流形態。雖然更粗的流孔會擁有更大的出水效率,但這也意味著壺身內部的出水孔要能夠提供足夠的壓力,并且壺流的曲線也不可避免的被淡化,所以壺身內部孔徑要塑造的更大,而流與身的鑲接范圍也就需要相應的擴大,這就造成了壺流過“重”的感覺。為了平衡這一點,作品“鴻運當頭”的壺把也相應的變形,以倒曲把的方式,延續了壺流的流線方向,在結尾處適當的夸張變形,讓壺把同時與壺流、壺鈕相互呼應。而在蘊意中,則代表了人的運勢由開始的涓涓細流在頭頂吉星高照下變得越來越粗壯,氣運更加凝聚,最終鴻運當頭。
紫砂壺的主題創作與造型相互結合,乍一看相當簡單,但實際每一種形態的改變,都與各個部分相互聯系,而要把握這種聯系,就要在鍛煉技藝的同時,了解形態主題背后的文化元素,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創造出帶有自身獨特氣質的壺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