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陳萍

圖1 三足玉璧
在紫砂的世界,紫砂壺的魅力并不單單在于成器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等等,還有著不可或缺的創作價值。做好一件紫砂壺,雖然造型可以天馬行空,但也要考慮到壺的實際使用,并在滿足這一前提條件下讓人能從外形上獲得一種和諧的美感,這就需要設計。一件單純的實用器是沒有設計價值的,什么形狀好用就會是什么形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重工業領域,不少器械都長著一副丑陋的外觀,很多大型機械簡直就是猙獰的怪獸,這就看做是追求實用的極致形態,不過在很多精工領域,機械運動的美感宛如是在創作藝術,那就是頂尖工業設計的魅力,因為粗笨的重工沒有設計價值,而高精尖的精工制造擁有這種設計價值,而這種價值很多時候都需要人類的創造力才能產生。
創造力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這表現在紫砂的世界里,就是數不盡的各種不同樣式的紫砂壺。浩瀚的中華古文化賦予了紫砂作品無窮無盡的創作素材,在傳統文化中尋求造型的變化已經成為了紫砂壺藝創作的主流形態,圖1“三足玉璧”壺便是從古玉璧造型中尋求靈感,結合紫砂三足的設計思路,將兩者有機融合所誕生出來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古人好玉已經是很多人的共識,玉璧這個名稱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很明確的定義。在《爾雅釋器》中就有記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這句話非常形象的形容了玉璧的形態,其中的肉指的是邊,好則指的是孔,邊是孔徑的兩倍就是璧。一般來說,我們將漢代以前的玉稱為高古玉,唐宋時期為中古,明清則為明清玉,而紫砂玉璧所表現的形態,毫無疑問是屬于高古玉。
很多器物的造型都需要結合時代背景,玉自然也不例外,用紫砂來創作玉的題材,表現玉的形式,同樣也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玉是流傳自遠古王室統治的象征,佩玉是一種身份地位的標志,而玉璧則大多是用于祭祀的禮器。同樣的,在那個時代一般人是無權祭祀的,自然也就不配擁有玉璧,所以玉璧的形狀帶有一種高古的風格,莊重而典雅,所以在以玉璧結合紫砂壺的創作時,著重表現的就是這種高古典雅的氣質。
“三足玉璧”壺帶有一個標志性的壺鈕,這個壺鈕由一整個完整的圓圈組成,在制作的時候保留了四條棱線,從遠處看完全就是一個豎起的古玉璧形態,不過只要靠近就會發現,壺鈕的下部與壺蓋鑲接,底部留出氣孔,每條棱線都進行了去鋒處理,讓人在使用的時候足夠的圓潤。紫砂壺一直享有著紫玉金砂的美譽,在這個壺鈕上便可見一斑,從模仿古玉璧之形,再到凝聚古玉璧之韻,直接在壺眼點出了整件作品的主題。古玉璧本身的造型魅力,承襲了玉璧造型的氣韻,也就自然繼承這種魅力,同樣也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裝飾點綴,因為造型本身就是一種古文化的符號。緊接著圓形的平壓蓋落于壺口,在壺蓋的邊緣處,如同玉璧的“邊”一樣形成了一個分割的層次,整個蓋面就像是一個向上的襯托,為的是突出玉璧壺鈕,也就是整個壺眼的存在。壺口略微產生一點坡度,并非是通常的直頸,隨后過渡到平壺肩。壺肩以下形成了一個圓鐘形態的身筒,壺面同樣沒有任何裝飾,但結合平肩以及壺蓋的線條層次遞進,就會在視覺上形成一個三層的分割,讓壺鈕,壺蓋,壺身由重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三者仿佛是因為玉璧的重量,而穩固的堆疊到了一起。
在塑造作品“三足玉璧”壺的壺身時,作為支撐的壺鈕也被一同塑造了出來,如果說圓環玉璧的壺鈕象征著高高在上的天,那么從壺身延伸出來的三足支撐就代表了腳踏實地的地,將三足與壺面完整的結合到一起,使壺的整體性大大提升,造型也越發的凝練完整,并且創意十足。壺流與壺把延續了壺鈕玉璧棱線的表現風格,三者處于同一中軸線,而鈕是徹底的“圓”,是整器的中心,所以流和把在這時就要適當的“方”,成為烘托主題的陪襯,三彎流加上端方把,三足支撐,玉璧為眼,整件作品至此和諧而統一,彰顯高古風的同時,創作設計不落俗套,實用方便,貼近生活。
在制作紫砂的實踐中,靈感必不可少,但單純的靈感并不能一定誕生出優秀的作品,靈感的背后是不斷的學習,是保持對傳統的敬畏,也是對創新開拓的無畏,唯有學習才能了解透徹各種文化的內涵,才能更好的將自身的靈感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