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從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發展到有樓、有車,有互聯網;從延安時期的參與革命,到解放后的發展生產,再到如今的脫貧致富……這些年,梁家河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平坦的柏油馬路,將大山深處的村子與外界連接,來這里參觀和學習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向前走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尤其是黨員干部,切不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黨員干部與心中的梁家河距離有多近,黨和國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強。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梁家河村黨支部始終發揚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團結帶領全村群眾攻堅克難、一路向前,成為陜西省基層黨組織的一個樣板。
如今,這個現轄7個村居小組的村莊,是全國基層黨建的一面旗幟,是全國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單位,全國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孕育形成了“堅定信念、一心為民、艱苦奮斗、實干擔當、敢為人先、廉潔奉公”的梁家河精神。
從陜西省延安市區出發大約一個小時,向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方向驅車5公里,“美麗鄉村梁家河”標志牌一路引導記者繼續前行。
梁家河村,因有一條穿越而過的河流而得名。據村史館資料記載,北宋時梁姓人家依河而居,明以后陸續有其他姓氏家族遷入。在這塊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梁家河從歲月的深處一路走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勤勞善良的兒女。
滿載游客的環保觀光車,來往穿梭,為村莊平添幾分活力。記者沿途所見,曾經的壩淤地、知青井、磨坊、代銷店、鐵業社、沼氣池、知青舊居,靜默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流轉;村史館、蘋果示范園、現代化養殖基地、特產專賣店、窯洞賓館、文體廣場錯落有致分布在村道兩旁,見證著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創新變革。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他的插隊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里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近7年的時間里,總書記與這里建立了深厚情感。


對此,梁家河原村支書石春陽記憶猶新。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們村建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當年習近平當了梁家河村支部書記時,在人民日報上看到四川農村辦沼氣池,他自費到四川綿陽地區考察學習,學習回來之后,他就在知青點旁邊辦沼氣,把沼氣辦成以后,全縣大辦沼氣,到了1975年的6月份,陜西省第一個實現沼氣化的村子就是我們梁家河。”
改革開放40年來,梁家河村不斷發展變化。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梁家河村走向改變落后面貌的歷程,從改變以往單一的農耕方式,開始發展以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村經濟模式,村莊的里里外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在石春陽看來,梁家河的變化大致有三個重要的節點:“1988年,我們村上通了電,這是一個大的變化,有電之后什么都好搞了。然后, 2007年以來,我們村的村容村貌、產業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發展。再一個節點,就是2015年總書記來過之后,來村上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們現在搞旅游,相關方面都逐漸在完善。”
習近平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和全國眾多村莊一樣,有一段時間,梁家河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村子冷冷清清。“走出大山”是梁家河人祖祖輩輩的夢想,可2015年村里卻迎來了一波“返鄉潮”。在農家餐館“梁家小院”里忙碌的梁強,就是那時返鄉創業的。
作為“90后”,梁強很早就外出打工,在煤礦上干了不少年。“下井挖煤又苦又危險,當我看到梁家河游客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想回來創業。”梁強說,當時梁家河村,很多“80后”“90后”都回來了,“要放在以前,年輕人主動返鄉幾乎是不可能的。2009年之前,村子里幾乎沒有50歲以下的。”
從挖煤工到餐廳老板,這個轉變是巨大的。梁強承認,剛辦起農家樂的時候什么都不懂,“當時縣里、村里還組織去袁家村、馬嵬驛這些鄉村旅游名村考察,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
梁強的農家樂經營著各式陜北特色小吃,人均三五十元就能吃飽。小院門口寫著“本店有免費WiFi”“支持微信支付”,吸引了不少游客到他的“梁家小院”。來梁家河的人越來越多,梁強的生意也開始蒸蒸日上。他說,每天幾乎都有300人左右來就餐,十幾張桌子坐得滿滿當當。
村民劉金蓮則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時的“房東”。隨著村上旅游業的發展,2016年,她也開起了一家賣布鞋的小商店。
“我這個小商店生意蠻好的,每月能賣1000多塊錢!現在,又加上了紅棗、小米等雜糧。”劉金蓮說,平時自己還負責打掃一些旅游景點的衛生,每月還有1200元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