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依山面海,一排排整齊的樓房,一條寬敞筆直的街道從村頭延伸至村尾。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連家船民上岸定居點,如今已是舊貌換新顏。
早年下岐村的居民都是船民,他們住在船上,以天為蓋海為廬,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全村700多戶船民祖祖輩輩以討小海為生,一條船是一家幾代人的家,世世代代過著海上漂的日子。“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宗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边@是當時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
1998年,習近平同志到下岐村調研。回到福安后,他立即召開了連家船民的一次現場會,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做出了連家船民上岸居住的決策。從此,下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稱之為“海上吉普賽人”的連家船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新時代之路。
1997年,福建省政協調查組開展閩東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調查,在調查報告中真實反映了閩東不少世代居住茅草屋的貧困農民的生活困境。這份報告擺在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的案頭,使他深受觸動。
讓貧困群眾生活好起來,是習近平心中的牽掛。1998年4月,習近平同志來到了下岐村實地視察。他首先走訪白馬江岸邊漁民臨時搭建的棚屋,看到棚屋陰暗潮濕,無水無電,船民生活極度貧困。
當時下岐村漁民人均年純收入才1000多元,送孩子上學并不容易,船民基本是文盲。因為貧窮,岸上流傳著“有女莫嫁船上漢”的民諺,而船上的女孩子卻千方百計往岸上跑,結果許多年輕船民只能打光棍?!耙粭l船,兄弟姐妹7個,全家十多口人擠在一起,船上還要養雞鴨,睡覺時連翻個身都難。如果碰到刮風下雨,全船無一處是干的。臺風季節危險重重,全家人常常一夜無眠,睜眼到天明,怕船出意外?!贝迕窠宓軐^去的海上漂泊生活記憶猶新。
當年12月,在福安召開的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徹底解決連家船民的上岸定居問題,把它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他再次來到下岐村村民江成財的家。習近平非常關心村民搬遷上岸后的生產生活,存在些什么困難,他問江成財:“搬上岸,會不會習慣?現在做什么工作?收入怎么樣?”
“一家人都好,這是大好事!”江成財道出了連家船民的心聲。
現在,走進下岐村村委會,當年習近平同志做出的重要指示現在就掛在村委會的墻上,鮮明而醒目:“我們不僅要使他們搬上來,住下來,還要讓他們富起來,真正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h3>連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上世紀90年代,“造福工程”啟動,拉開了連家船民大規模搬遷上岸的序幕。
現任下岐村村支書鄭月娥1996年參加工作,親歷了連家船民搬遷上岸的全過程。“確實是非常艱辛,”鄭月娥回憶說,“當然我們黨支部也做了很多工作,一開始很多船民不愿意搬上岸,到住下來,然后富起來,黨支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下岐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指示精神,經濟社會取得長足進步,實現了祖祖輩輩漁民‘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的美麗家園夢?!?/p>
2012年,鄭月娥當選為村支書后,她從基礎設施入手,進行扶貧攻堅。“我們成立合作社,把商鋪集中起來,”鄭月娥說,“通過合作社的形式推出下岐村的海鮮品牌,推廣它的知名度。下岐村原有400多畝廢棄的荒地,2012年他們開始養了灘涂魚,發現灘涂魚經濟效益并不高之后,他們就把這些池塘改建為養殖海蟶的池塘。2017年,下岐村全村產值1.5億元,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9572元?!?blockquote>現在在下岐村從事傳統捕撈的只是極小部分村民,絕大部分都從事養殖業。

對教育,下岐村也非常重視。由于下岐村漁民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部分漁民黨員由于常年在海上不能按時參加組織生活,群眾普遍文化素質低,生產技能差,為更好地組織黨員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和組織生活,鄭月娥提出成立了“水上黨?!薄0雌瑓^安置點成立了“水上黨員流動驛站”,由村里出資選購相關書籍、報紙雜志等,讓黨員群眾可就近到驛站定期集中學習,參加組織生活。在原有的“水上黨?!薄包h員驛站”的基礎上,又開辦了“漁民夜校”,在休漁期間邀請海洋漁業局專家對漁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漁民生產的技術技能。還有親子樂園,抓的是漁民下一代的學前教育。五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是下岐村的一大特色,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原來漁民住在船上時,整個村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而至今年為止,下岐村已經出了220個大學生。
現在在下岐村從事傳統捕撈的只是極小部分村民,絕大部分都從事養殖業。通過互聯網,他們已經將自己的特產銷售至全國各地。寧德是黃魚之鄉,下岐村的黃魚也以品質優良著稱,除了黃魚,還有鱸魚、鮑魚、蝦蟹、龍須菜等等,都廣受歡迎?!艾F在我們的生活真是日新月異,”鄭月娥說,“以前我們怎么會想得到還有互聯網能夠將水產品運送到訂戶手中,這么方便快捷?真是想都不敢想?!?/p>
下一步,下岐村將圍繞美麗鄉村,持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打造閩東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
他們設想海上一日游的旅游項目,在海上,既可以自己垂釣,也可以享受海鮮,并且打造海鮮一條街,用品牌操作的模式將下岐海鮮推出去。對舊漁民棚戶區進行改造,打造300米長的集海鮮交易、采購和品嘗為一體的綜合性“海鮮一條街”。
海洋捕撈、水產養殖做大做強后,商貿業隨之繁榮。200多戶村民從事水產、餐飲、服裝等商貿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漁村變成了熱鬧的商埠集鎮,南來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賓館飯店生意紅火,海產品交易火爆,漁民的腰包漸鼓。
“海上吉普賽人”真的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