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村如其名。山環水繞間細雨蒙蒙,滿目蒼翠,濕漉漉的石板路兩邊木屋連綿。齊整潔凈的兩層小樓,小青瓦斜臥坡屋頂,雕花窗洞開白粉墻。雖然天寒,但不少村民辦的作坊還開門迎客。冶煉土陶的、構皮造紙的、釀作土酒的。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有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這個村子就是從中國政府一系列精準脫貧政策中受益的村莊之一。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2015年夏天,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如響鼓重錘,敲在了老區各級領導的心上。在貴州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花茂人不等、不靠,充分發揮扶貧政策的指導效應,大膽地試、大步地闖,終于開拓出一個精準扶貧新天地。
如今的花茂村,名字透出花香。但村民們忘不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從前這個原名“荒茅田”的小村莊曾是個“出行難、飲水難、看病就醫難、農田灌溉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
2012年以前,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外出打工,可以說是當地年輕人主要的掙錢方式。村民王治強就是走出大山的年輕人之一,1980年,當時年僅17歲的他問親戚借了點錢后,開始四處打工。之后的20多年,他什么苦都吃過。
曾經因為貧窮,花茂村只有唯一一條能通馬車的村道,落后的交通制約著這里的發展。為加速改善落后的狀態,村委會決定從改善癥結點——“交通”入手。在上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修村路進展順利,于是村委會決定進一步翻新村民住房。
“2012年開始,村里實施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開始變化。”也就是在這一年,牟明弦畢業回到村里,被村民選舉為村黨總支副書記。他總喜歡用“翻天覆地”這四個字對人形容自己的村子。“依靠發展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80%的外出務工人員、農民工都走上了返鄉創業致富之路,不僅使村里發生了改變,還幫助花茂村漸漸擺脫了貧困。”
2013年,年屆半百的王治強決定落葉歸根,回鄉養老。他拿出20多萬元積蓄,把老家翻修成“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樣式的黔北民居,打算開個農家樂。
房子修好了,機會也降臨花茂村。2014年,花茂村被列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創建試點。村里請了專業的旅游規劃師,泥土路變成水泥路,老房子變成黔北民居小樓,連片的農田與青山遠目相接,木棧道與花壇相映成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花茂村還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整合資金2.4億元全面改善水、電、路、訊、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核心區域還實現了免費WiFi和“天網工程”全覆蓋,既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也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游客來了要吃飯,王治強的農家樂“紅色之家”大受歡迎。村委會從中看到了機遇,順勢成立了鄉村旅游協會和旅游開發公司。名聲傳了出去,游客紛至沓來,花茂村陸續發展起40余家農家樂和鄉村旅館。田園旅游的受益者不僅僅是農家樂,趕上旺季,賣烤紅薯的村民一天也能有600余元收入,賣陶瓷的村民一天則能有上千元收入。越來越多的村民思量著圍繞旅游產業開發項目。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和村民坐在農家小院里拉家常的場景隨著媒體報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花茂村的知名度更高了。
如今,王治強家兩層的小樓前還掛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院子里和村民們座談的照片。在他家的院子里,無論桌椅還是板凳,每一樣擺設也都與當年一模一樣。
“這份幸福的記憶,我要保留下來,給每一位來我們‘紅色之家的人分享。”王治強說,自從習總書記來了他的“紅色之家”農家樂,三年多來這里的游人絡繹不絕。“忘不了總書記跟我們說的那金子般的話——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我跟孩子們說,這句話我們要牢牢記在心里!”
記者了解到,這兩年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就業300余人,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250余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5億元。王治強光靠農家樂,每年就有純收入100余萬元。在田園旅游經濟的帶動下,村里出現越來越多的“王治強”。
“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兩年前,到這里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脫口道出花茂村深藏的價值。在十九大的會場上,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將一張航拍的花茂村全貌照片送給了習近平總書記。
如何讓花茂村的發展不斷升級,讓鄉愁成為花茂的大品牌。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何讓花茂村的發展不斷升級,潘克剛有了新的目標:讓鄉愁成為花茂的大品牌。
此外,花茂村還從自身歷史文化開掘,從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中,找到了自己的“過人之處”。
從有據可查的清代光緒年間算起,花茂陶瓷業距今約有140多年的歷史。村里就此專門打造了一條集旅游休閑、陶藝展示于一體的陶藝一條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顯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藝已經傳了四代。村里還送了幾位有家傳手藝的人出去學現代技術,母先才就在其中。回來后,他申請到小微企業鼓勵資金,再加上貸款和借來的本錢,總共投資近百萬元,擴大了陶藝館的規模。
這條街上還開了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館里坐鎮的是隔壁茍壩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剛從河南科技大學畢業,學的是國畫專業。從外省歸來后,敖坤施展所學,使具有400多年歷史傳統的古法造紙煥發了新生機:一系列依托古法造紙技術、融合當地藝術特色的文創產品出現在大山里的花茂村,馬燈、書本、手賬、明信片等,讓游客愛不釋手,一到旺季產品供不應求。
“我們計劃形成鄉村旅游、農業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潘克剛說,花茂村不僅守住了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還形成了獨具個性和歷史傳承的文化特色。
據統計,2017年,花茂村共接待游客數量約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300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7年16000元,2017年脫貧21戶74人。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鄉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