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地處上海近郊的閔行,是最不像郊區的一個區,其城市化進程早已跨越“郊縣”概念而成為事實上的“中心城區拓展區”,并正朝著“現代化主城區”方向邁進。
而位于閔行區七寶鎮的九星村,也是最不像“鄉村”的一個村——這里沒有農田,只有市場;沒有村莊,只有社區;沒有農民,只有股民。在這個被譽為“中國市場第一村”的土地上,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走上了“以市興村、強村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創辦了中國最大的村辦市場——上海九星綜合市場,年交易額300多億元,連續13年蟬聯上海市百強村榜首。
窮則思變,富則思進。2017年2月17日,根據市、區政府的統一部署,開設18年的九星市場正式謝幕。九星村老書記、全國勞模、九星集團董事長吳恩福向大家描繪了新九星的藍圖——七寶一核兩翼(九宮格)將成為實施形態標準化、業態高檔化、狀態興旺化、貨物箱格化、收發自動化、運輸定位跟蹤化的智能化新市場。
據悉,作為上海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家居建材市場,新九星(九星城)將于2019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力爭2021年建成,向建黨100周年獻禮。而新九星也將是七寶鎮“一核兩翼”戰略布局的新亮點、閔行生態宜居現代化主城區的新地標、對接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新標桿。
改革開放初期,九星還是一個標準的城郊農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貧窮落后是九星村當時的 “標簽”。直到1994年,42歲的吳恩福擔任九星村黨支部書記,九星村集體經濟整體有了起色。那一年,九星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子欠債1780萬元,集體總資產不過2100萬元,負債率高達84.8%,是七寶鎮排名倒數的村。
擺在吳恩福面前的有三條路。第一條路是繼續搞農業。但是,吳恩福向《新民周刊》回憶說,當時的農村窮、農業難、農民很艱辛,村民“從鳥叫做到鬼叫”也賺不了幾個錢;第二條路是繼續發展村辦工業。但九星村既缺資金、技術,又缺人才、市場,此前搞村辦工業,如地板廠等就負債累累,開不下去了;第三條路是引進開發商,建別墅,搞房地產開發,這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做法,九星周邊不乏因此而暴富的村莊。可是,搞房地產開發看似有大筆資金進賬,但實質“賣地”是一錘子買賣。等到今后沒有土地,村民生活將更加窘迫。
吳恩福反復調研后認為,九星位于上海外環內,對土地要格外珍惜。他曾出差路過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發現當地建了一個號稱華東地區最大的家具、建材批發市場,價格極其低廉,因此吸引了大量來自上海、杭州的客商。九星為什么不能建個這樣的市場呢?
當時,吳恩福想先辦一個農貿市場,據測算第一期工程需要建設費用97萬元。作為一個欠債1780萬的貧困村,誰肯借錢給他?吳恩福到處游說,終于有位朋友的女兒單位借給他100萬,農貿市場也由此興建起來,并在第一年就還清了借款。
1995年5月1日,“九星農貿商行”在虹莘路西側、九星路南側正式建成開張。牛刀小試,業績不俗,激發了吳恩福做大做強市場的信心。至1996年年底,九星就被稱為七寶鎮上的“小香港”。1998年,九星市場正式掛牌成立。從1998年8月至11月,短短的3個月時間,九星村辦起了五金、食品、南北干貨、膠合板、農副產品五大批發市場。九星市場建成后,村民們沿著漕寶路豎起三塊大招牌,“停車到九星”“吃飯到九星”“發財到九星”。
吳恩福邊摸索邊管理九星市場。在農貿市場第一期招租時,他把每個攤位都以同樣的價格租出去。可是市場是講市口(地段)的,市口好的攤位營業額肯定會高一些,市口差的攤位營業額一定會差點。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吳恩福領會了級差地租理論,在第二期農貿市場招租時,他就采用了招標方法。
吳恩福表示,九星市場沒有應收款,所以沒有欠款,現金流很充沛。這也讓九星的業績蒸蒸日上。1999年,九星村躋身“上海百強村”。2000年,九星成為上海首個手機村(村民人人有手機)。而到了2003年,九星村就名列上海市216個特色億元村第一名。
吳恩福對新農村的理解是“三有”: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人人有股份。這在九星都做到了——九星村的繁榮,為村民創造出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每個參加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職工都享有上海市城保標準的醫療養老保障。同時,逢年過節,村里都向每個村民、職工發放食物和過節費,為動遷居城鎮的農戶發放物業補貼,還組織退休的老人外出旅游。對于家有大學生、研究生和出國留學生的村民子女,九星村每年分別給予補貼……據不完全統計,九星村每年的福利支出均在數千萬元。
2005年,是九星村完成第一步改制、建立村民致富長效機制的一年。由于九星村村民多,經營性資產規模也大,復雜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分兩次進行,直至2009年才全部完成。最終,村民成了“股民”,大家根據自己的股份額獲取相應“紅利”。九星村民擁有薪金、股金、福利金。
上海九星綜合市場,年交易額300多億元,連續13年蟬聯上海市百強村榜首。
2011年,59歲的吳恩福主動讓賢,辭去九星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職務,僅保留上海九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恩福表示,九星有三個堅持——堅持集體經濟、堅持共同富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
如今,66歲的吳恩福依然是全村發展的指路人。他很早就提出“新九星”的想法。因為如今的九星所在區域已是完全城市化區域,與中心城區連成一片。在這種情況下,原來隱含的諸如安全、環境、混居等各種問題和矛盾也更顯性,九星市場本身已經走到升級換代的歷史階段。“盡管多方利益糾葛,但統籌是必然趨勢。”吳恩福斬釘截鐵地說,“改造本身也是九星轉型發展的新希望。”與此同時,吳恩福憑著明銳的前瞻眼光,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大虹橋商務區和七寶核心地段,購置了五棟商務樓宇,為九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11月,九星村經過中央文明委考核復查,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實現了“三連冠”。在此前近一年時間的轉型改造中,九星市場創造了“三個一”(用時100天,清退1萬戶商戶,拆除100萬平方米建筑)的“九星奇跡”,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按照規劃,2021年的九星地區將成為“國際家居建材貿易中心”,并通過強化居住功能,打造低碳、生態和可持續,擁有高品質、高標準生態環境和基礎配套設施,“產城融合,居職平衡”的人性化緊湊型的宜居社區。
我們發現,改革開放后,但凡九星村這樣的“明星村”,幾乎都是改革的產物,又是農村改革的弄潮兒。而時至今日,改革面臨再出發,所需要的勇氣和智慧更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