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寬闊的馬路柏油路,高高的白楊樹,如今踏上新疆的土地,普通人很難想象,改革開放前,“住破房,睡土炕,鍋里白水煮菜幫,土豆窩頭半年糧”才是大多數新疆農村的真實寫照。
1978年的小崗村農民點燃農村改革的星星之火時,遙遠的新疆農村也開始了改革開放的積極探索和實踐,1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滿了干勁兒和希望。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率先發展起來的沿海地區積極幫扶對口地區,“先富帶動后富”,造福當地百姓,上海對口援建的阿納庫勒鄉昆其買里村正是其中一個縮影。
一走進阿納庫勒鄉昆其買里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小巧整潔干凈的小廣場,再走近些,你便能看見一排排新建的水泥房屋錯落有致地矗立在道路兩旁,周圍是郁郁蔥蔥的綠樹,在村子南側的不遠處,喀什噶爾河靜靜流淌。村里70畝水域周邊植被豐富,常有走獸飛禽出沒。
小廣場旁邊,今年6月剛搬進新居的村民買買提吐爾遜·牙森說,從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子里搬進水泥磚瓦的新房,“激動得很多天都沒睡著覺。”
買買提吐爾遜·牙森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共4口人4畝地,原先住房條件很差。現如今,他的新房有60平方米,兩室一廳,房型正氣,寬敞明亮的客廳里擺放著他自己打制的新沙發和茶幾,墻壁上還掛著一臺大電視,廚房也窗明幾凈,兩間臥室新打的柜子更是他的得意之作,不僅如此,房間里還有衛生間,設有淋浴設施。“以前想都不敢想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現在自己的安居夢已經成功實現了!”
阿納庫勒鄉昆其買里村位于喀什的巴楚縣,是當地的深度貧困村,據當地村民介紹,這里有大約300多戶村民,原來的主要生計依靠的是種植棉花、小麥等農作物,由于經濟落后,這里許多房屋都是村民用泥土和木板搭建起來的土坯房,村里的泥土路也是“每逢車過兮,塵飛揚”,村容臟亂。
村子能有這樣的改變,離不開上海援疆工作不斷地加大投資和支持。上海援疆干部、巴楚縣住建局副局長郁震飛介紹,“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自2010年起,上海就加大支持力度建設農村安居富民工程。這樣的安居房,村里共有117套,是專為貧困戶建造的。”上海援疆根據該村的地理環境特點,引入上海同濟規劃院團隊高水平開展安居點總體規劃,著眼鄉村振興,突出美麗鄉村,不搞大平整、大砍伐,而是因地制宜將原有地形地貌、水域林地細心整理、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科學規劃院落、道路。每戶庭院前后適當留有空地,方便農戶進一步開展果樹、蔬菜種植。既形成了新貌,又留住了天然的本色,“南疆江南”的大好風光躍然顯現的同時,還節約了成本。
昆其買里村的安居點3月開工,6月安居房、道路、水電、配備的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廣場和夜市巴扎等活動場所一并完工,村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不僅如此,入住新房后,村民們摒棄了長期席地而坐、席地而食、席地而睡的舊俗,主動關心衛生和村容村貌。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許多村民現在都有了新的奔頭,“我打算再養一頭奶牛,院子里種上瓜果蔬菜,帶著老婆娃娃好好過日子。” 買買提吐爾遜·牙森對此就信心滿滿。

俗話說的好,安居之后就要樂業,“利用昆其買里村臨近喀什河的優勢,上海援疆啟動當地漁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脫貧致富優勢,支持鼓勵農民創業,圍繞鄉村旅游開設商店、餐飲、服務等店鋪,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讓漣漣綠水成為村民休閑的后花園、合作致富的聚寶盆、游客賞玩的好去處。”來自上海的援疆干部算了一筆賬,“利用這些資源,村民們創業、就業,再加上發展庭院經濟,每戶每年至少增收5000元。”
努爾麥麥提·沙迪爾原本是昆其買里村的低保戶,自從上海援疆干部幫助村委會建立村級合作社,利用自然景觀和旅游設施,發展漁業、家禽養殖和鄉村旅游產業以來,他積極學習生產和務工經商基本技能,利用自家的庭院空地,建設五小工程之余蓋了小臥室、小餐廳和配套洗浴衛生間,開起了農家樂,實現了自給自足奔小康的生活。
隨著游客的增加,昆其買里村的買賣也越來越容易做了。買買提吐爾遜·牙森主動把自家準備蓋的牛舍改造成了小超市,現在每天的凈收入大約有100元;他的妻子阿爾孜古麗·亞森則在村里做環衛工作,每個月能有500元的收入,晚上她還在村里新開的夜市巴扎上賣涼皮,好的時候每天能有200元的進賬。“從前家里靠養牛賣酸奶,每天賣15公斤,加上種地的收入,家里人均年收入大概2500元左右,還不穩定。去年棉花紅棗因為天氣原因收成不好,沒賺到什么錢。但今年靠著政府的培訓和鼓勵,自家做的小買賣越來越紅火,今年脫貧完全沒問題。”眼瞅著自己的生意上道了,買買提吐爾遜·牙森的笑容擋也擋不住,“這樣的好日子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先富帶動后富”,上海對口援建的阿納庫勒鄉昆其買里村正是其中一個縮影。
事實上,阿納庫勒鄉昆其買里村只是無數改革開放大潮中受到對口幫扶的村落中的普通一員。正如上海援疆前方總指揮、新疆喀什地委副書記史家明表示,扎實推進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依托重要旅游功能區,完善鄉村旅游產業鏈,提升鄉村旅游服務品質,是助力喀什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上海援疆對口四縣中,上海發揮自身優勢,幫助支持對口地區建設巴楚紅海、新藏線等新的旅游地標和旅游線路,已建成A級景區16家,星級農家樂50家,實現旅游就業4萬余人。全年開通至喀什旅游專列8趟、旅游包(專)機4趟,組織游客共計超過3000人,為推進喀什國家級“旅游就業富民示范區”創建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回憶起往昔歲月和今朝村容新貌,當地村民無不感嘆,“沒有改革開放,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澎湃記者秦盛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