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良 黃亮

【摘要】中國現當代雕塑的主流實際上是來自于對國外雕塑藝術的學習與引進,所以其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怎樣實現與本民族藝術之間的融合。尤其在江蘇這塊有著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更能體現這種文化交匯的力量。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江蘇現當代雕塑主要經歷了從“聲名鵲起”到“低吟淺唱的平靜期”,再到“新世紀的鳳鳴”這三個階段。從中可以看出,只有立足本民族藝術心理、深挖本區域傳統文化精華、借鑒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并進行熔煉創新,才是切實可行的江蘇當代雕塑在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江蘇;現當代;雕塑
雕塑,作為傳統中國文化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著深厚的制作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有其獨特的風格特征,但是由于時代環境的重大轉變,使得現當代意義上的雕塑同油畫藝術一樣,都是“舶來品”。所以雕塑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如何與本民族藝術進行融合以及轉化的問題,尤其在江蘇這塊有著深厚文化積淀與風云際會的土地上,又有其獨特的表現。鑒于此,現將江蘇雕塑的發展歷史做出一番梳理,以期能發現更多共性的規律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希望對我們江蘇乃至全國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起到些許作用。
一、“聲名鵲起”——從解放到“文革”前的上升期
中國現當代雕塑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由于整個時代環境的轉變,我國的傳統雕塑藝術,進入20世紀之后,便發生了本質意義上的變化,可以說是在西方現代雕塑藝術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時的雕塑藝術不再由匠人來完成,而是由真正意義上的造型藝術家來創作,而且從整個雕塑程式到技法風格與題材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中國現代雕塑萌發于“五四”運動前后,那場較大規模的出國學藝以尋求救國之路的大潮流中。較早一批的留學生有江小鶴、柳亞藩、李金發等,稍晚一些的有金學城、劉開渠、王臨乙、滑田友等,留學的國家主要是歐洲、美國還有日本。藝滿回國之后,多數致力于雕塑的啟蒙教育以及自身的專業創作,為中國現代雕塑的興起與發展起到了開拓先行的歷史性作用。只是“相對于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的出國留學大潮而言,雕塑留學的人數只是鳳毛麟角。20世紀之前學習雕塑專業的留學生極為罕見,劉禮賓在《時代雕像:民國時期現代雕塑研究》統計了20世紀上半葉的留學雕塑家共有26人”①。
即使在這群少數的留學雕塑家中,江蘇籍的就有江小鶴、劉開渠、滑田友等幾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所以江蘇現代雕塑還是誕生于一個很高的起點之上的。滑田友(1901~1986年)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第一代雕塑家,他的雕塑更具有傳統雕塑的意味,并提出“雕塑六法”論,對于雕塑創作有了直接的指導意義。滑田友的藝術境界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累和在法國15年苦心研究歐洲古典雕塑的領悟。他將中國傳統雕塑中的造型精華與法國古典主義扎實的寫實手法相結合,得以創造出一種集立體、寫實與簡約、穩重于一體的并帶有適當的裝飾意味的雕塑風格,并將中國雕塑傳統影響放大,最終推廣至國際舞臺。其代表作有《轟炸》《母愛》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五四運動》等。
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藝術家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氛圍中成長起來,這時的雕塑藝術也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有一批雕塑家被選派到前蘇聯留學,學習蘇聯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錢紹武便是這其中一位很具有代表性的江蘇籍雕塑家。
錢紹武(1928年生,滑田友的學生),1953年赴蘇聯列賓美術學院學習雕塑。他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其全面的中西文化藝術修養,尤其是較深厚的民族傳統藝術的造詣,以及對藝術規律的不斷探索和深入理解。代表作有《大路歌》《李大釗紀念像》《杜甫立像》《阿炳像》等。如果說錢紹武在留學期間的畢業作品《大路歌》還有著很強的蘇聯式的雕塑風格的話,那么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李大釗紀念像》已然有了巨大的不同——不再是故事情節式地表現人物,而是僅把一個頭像放大成為一個紀念碑式的雕塑,既具備西方雕塑的扎實的寫實功底,又呈現出中國傳統雕塑的大氣和質樸。而且,在錢紹武近年來的雕塑中,中國傳統的文化要素在逐漸增多,時常顯現在那些極具江南寫意風格的作品中,例如那座似在風中搖曳的《杜甫立像》;而那副孱弱到幾乎要融入到墻體里的《阿炳像》,又是雕塑家對早年生活里的老音樂家阿炳的情感意象追憶。
事實上,解放后的江蘇雕塑同全國雕塑一樣,雕塑家們的作品大多數具有鮮明的前蘇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特點:多表現革命現實主義題材,要求主題明確、造型特征明晰。比如在很多表現領袖的作品中,人物動作常為“揮手”的姿勢;在表現工農兵的作品,人物動作通常為“弓箭步式”和“高舉手式”,代表性的作品有南京長江大橋上的組雕等。這種統一要求、個性風格無法施展的雕塑環境,雖然是個很大的限制,但是雕塑家們還是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文化藝術大建設的宏偉事業之中,心中自有一種上升的力量。
二、“低吟淺唱”——從“文革”到20世紀末的相對“平靜”期
從“文革”結束到90年代末,面對中國社會環境的大變遷,江蘇的雕塑家們相對于國畫家和油畫家來說表現得似乎要“平靜”的多——既沒有油畫家那么多的困頓、傷感以及強烈情感釋放的需要,也沒有像國畫家那般做出對藝術語言進行既符合藝術自律又符合新時代語境的推進。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解放后隨著中國藝術教育師資力量的北移,江蘇這塊有著深厚的書畫情緣的土地,沒有給予雕塑較大的關注,以至于本土雕塑家后繼不足。其次是外國雕塑對本民族雕塑的沖擊,造成了中國的雕塑家幾乎舍棄了中國傳統雕塑文化的因素,直接照搬外國的樣式、題材和趣味,也不管是否符合中國人的認知和審美習慣。如此以來,失去了藝術靈性的源頭,雕塑家表達的底氣不足,藝術家的個性化特征在作品中體現的很弱。
總體來看,主要是因為脫離了前輩大師們總結并被執行的“中西結合”之路,所以才使得江蘇雕塑在此階段顯得氣勢羸弱。想要扭轉這種頹勢,急需的是既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雕塑修養又具有世界文化藝術視野的雕塑家的出場。這樣的雕塑家在新舊世紀之交出現了,他就是吳為山(1962年生)。
三、“新時代的鳳鳴”——21世紀的新崢嶸
吳為山作為第三代雕塑家,他的作品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引起雕塑界的關注。吳為山在廣泛吸收中西兩個雕塑體系的素養的基礎上,將中國的傳統意象美學與西方的表現主義、浪漫主義藝術相融合,從而形成了一種既面向當代精神又獨具個人特征的雕塑風格。主要作品有:《睡童》《南京大屠殺組調稿》《齊白石》《天人合一—老子》《孔子》《齊白石與達芬奇對話》等。
“齊白石”對于吳為山來說,似乎是一個挖掘不完的寶藏。通過對齊白石藝術的不間斷詮釋,曾多次創作齊白石像,采用對造型、手法等雕塑語言的錘煉來實現與“齊白石”的靈魂對語,以此不斷豐富與提升自己對文化與藝術的理解,如早期創作的《齊白石》(圖1)。《齊白石》雕像的頭部塑造肯定、力道拿捏準確,逸筆草草之間形神皆顯;身體部分跌巖起伏,在一片蒼茫間似有水墨氣韻的萬千變化,如同潺潺流水與山澗巖石相互磨合所形成的溝壑蜿蜒的生命軌跡——蘊藏的是氣象萬千、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生命律動。可以見到中國傳統書畫中的筆墨氣息在其間的恣肆與游動,尤其是齊白石手中握著的那根起到平衡作用的藤杖就是一筆書法,筆走龍蛇,蘊藏著一股草書的節奏張力——緩而迅、滯而疾,騰挪迭讓之間盡顯痛快淋漓、沉雄渾厚,其中有文化、歷史的意象。這是吳為山將中國傳統文化濃縮代表的書法藝術揉于雕塑之中的典型代表作。他在現當代文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中國文化的濃縮點以及可以進行藝術表現的塑造元素,并以此為契機向上追溯更具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代表的精神形象。于是“老子”與“孔子”這兩位中國傳統哲學與智慧的集大成者的形象,便成為他不斷進行塑造與錘煉的又一文化母體。而另一件于恢弘之中透著寧靜的《天人合一—老子》(圖2),便是老子道家哲學思想的完美形象對應。其中最令人驚艷的便是其“空腹”的智慧創造——老子像腹如穹隆,內壁刻滿了《道德經》的內容,人們可以走入其中,仰觀宇宙、品察乾坤,領略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魂所在。實際上,這“空”的創意正來源于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認為“有”生于“無”,這“無”有著無限可能的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空”又如同一個玄妙之門,時間與空間在這里匯聚,蘊含著強大的文化召喚力量。總之,“空”正對應了老子幾千年來在世人心中匯聚的智慧形象——“虛懷若谷”“滿腹經綸”“包羅萬象”“同化自然”。吳為山采用非常智慧的方式成功地將中國“空”的文化精髓以雕塑這一可見的藝術形式呈現于世人眼前,且身臨其境。
吳為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深挖和不懈的精研,已經逐漸贏得了世人的肯定和尊重,在國內外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邀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及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美國、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重要藝術機構展出或進行永久性的陳列,并獲得眾多的重要獎項和榮譽,如那件取“空”法的《天人合一—老子》就在2012年的盧浮宮國際美術展中獲得了金獎。他的“寫意雕塑論”已然成為當代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對推動中國當代雕塑的發展具有十分寶貴的學術價值。亦如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主席安東尼·司頓斯對吳為山的評價:“他的創作回歸到中國的傳統,建立了一種本土風格的肖像和人物雕塑方法。對當代中國雕塑創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對中國傳統雕塑的現代轉型很有啟迪,而且也讓西方自傲的目光看到了中國遠古多彩的雕塑輝煌。”②
吳為山似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雕塑在江蘇乃至在中國的頹勢,尤其是傳統雕塑藝術的精髓成分在逐漸流失的境遇之下,靠著個人的激情與智慧,成功地將中國雕塑帶入佳境,使世人得以領略和欣賞一位有著中國江蘇文化底蘊與智慧的雕塑家的價值。使得中國當代雕塑以更加自信的樣貌樹立于世界藝林,并爭得一席之地,做出了不應被忽略的貢獻。為中國雕塑家樹立了一個民族文化藝術自信的榜樣,已經使得更多的藝術家及相關文化人士逐漸地關注到本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堅定了文化自信,從而影響了審美主流意識的方向和受眾對當下藝術評判的準則。
另外,與吳為山同年代的雕塑家周阿成(1963年生),以質樸的語言塑造著當代人的憨態,如《阿福一家》《傳家寶》等。再長一些的雕塑家有孫勝銀(1954年生)等,他的代表作有《山野的希望》《紅色記憶》等,在扎實的現實之上帶有某種質樸與調侃,給欣賞者以忍俊不禁的回味。
結語
江蘇作為有著深厚的中國書畫傳統文化的地域,雕塑受到壓制,發展的勢頭偏弱也實屬正常與無奈。只不過,書畫傳統在給雕塑帶來“壓制”的同時,也給了其“機遇”,如吳為山開啟的中國寫意雕塑,即是以深厚的傳統書畫為滋養所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從而實現了雕塑風格創造的嶄新空間,開啟了中國雕塑在世界的影響力。加之,江蘇現當代雕塑在其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呈現出的此起彼落與抑揚頓挫,更加說明了只有立足本民族藝術心理、深挖本民族區域傳統文化精華,同時在當前國家大力推行“一帶一路”的政策機遇下,加強對周邊國家、區域的優秀文化資源的借鑒吸收、熔煉創新,才能夠創造出新時代所需要的雕塑藝術來,才是切實可行的江蘇當代雕塑在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那些脫離本民族情感,模仿跟風國外潮流的做法,已經被歷史現實所證明——必將失去群眾基礎而萎縮,是沒有出路的。
注釋: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江蘇現當代美術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JB2039)。
①陳霄霄.論滑田友雕塑語言的形成及特色[D].南京:南京大學,2016.
②安東尼·司頓斯.回歸到中國雕塑的傳統——吳為山教授的雕塑[J].美術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