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
【摘要】中國雕塑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雕塑還沒有獨立出來,多以盛裝器、祭祀等實用為目的。之后,雕塑大多與建筑、宗教等結合在一起。1978年被認為是中國當代雕塑史的肇始,雕塑創作在觀念、方法、材料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突破,也是雕塑教學長足發展的開始。雕塑作為造型藝術在高校進行教學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隨著社會的發展,雕塑專業迅速發展起來,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在現今多媒體時代的環境下,雕塑教學有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雕塑專業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雕塑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必要性。
【關鍵詞】多媒體時代;雕塑;教學與改革
中國雕塑教學的模式來源于西方美術教育的教學體系,特別是歐洲和前蘇聯的教育模式,設置有素描、泥塑、材料、創作等課程。以基礎訓練為多,遵循寫實的原則。但是在當前多媒體時代的環境下,傳統的雕塑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創作需求和社會的需要,雕塑創作呈多元化趨勢發展,跨界成為雕塑創作的普遍現象。
一、雕塑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不同的高校在雕塑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培養學生的側重點也不同,有的高校側重于寫實的訓練,有的高校側重于材料的探索,有的高校傾向于對多元化的探索。在實際的教學中,仍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一)過于強調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仍然是高校雕塑專業的重點課程,學生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多以學習基礎為主,如素描靜物、素描石膏頭像、素描人物以及泥塑等課程訓練,這是對學生的造型能力、材料應用的訓練。在這種長期的教學訓練中,教師和學生都容易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更有甚者在表現手法和形式上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出現一個班的學生的風格都大同小異。它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數雕塑學習者通過多年的學習回到社會中時,無法從事雕塑教學或專業創作,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結構與對應體制下的用人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造成了市場對雕塑人才需求的緊缺;另一方面雕塑人才的嚴重囤積,這種供求的錯位嚴重制約了雕塑專業的發展。①
基礎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造型能力,但過于強調基礎訓練,使得學生極度重視原則和書本知識,失去了創造力,很難把知識轉化到實際的應用中。
(二)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很多高校的雕塑專業過于重視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嚴格遵循創作規律,而忽略了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不重視個體的差異。比如在頭像素描的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掌握明暗、比例、形體、結構的運用,在技法上遵循“三大面”“五大調子”“三庭五眼”的規律和原則等。在泥塑的教學中,強調學生對于形體的感受力和造型力,常常忽略引導學生對雕塑語言的感受,仍以客觀的、理論的比例原則和形體關系作為教學的主要要求和標準。
以客觀的理論和原則作為教學指導,學生在這種長期訓練中,一方面缺乏聯系實際的創新思維,將自己限定在模式化的范圍內。另一方面,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思維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教學與實踐的脫節
當前,整個社會都處于多元化、多媒體發展的背景下,呈現出一種開放的態勢。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基于課堂的教學和訓練,更傾向于理論的指導,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進入高年級后,學生開始進入到畢業創作階段,也是將理論轉化到實踐的一個階段,但畢業創作實踐與工作和社會中的實踐是不同的,前者仍然傾向于對課堂理論和基礎教學的實踐,是相對封閉式的,與開放式、實用性的雕塑實踐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盡管雕塑專業的教學改革一直在持續進行,但這些問題仍然存在,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當下多媒體時代背景下,雕塑所面臨的社會語境又發生了變化,對雕塑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要求。雕塑教學改革一方面要考慮社會因素,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自身的教與學的因素,不能完全摒棄傳統,要做到有所保留,有所創新,探索雕塑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二、多媒體時代背景下雕塑教學改革的方向
目前,傳統的重基礎輕創作的教學模式在多媒體時代背景下,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多媒體時代為雕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遇,也為創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如何將這種優勢應用到雕塑的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對于多媒體的利用的意識以及對多媒介整合的能力,也成為雕塑教學改革中的一個方向。
所謂多媒體,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即是指多種媒體,包含了文字、影像、動畫、攝影等。對雕塑藝術而言,影響最大的是多媒體時代出現的新技術、新媒介以及信息的及時傳遞和知識的快速更新,這些因素都促使雕塑的發展突破傳統的范疇,無論是雕塑創作還是雕塑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拓展基礎教學和基本功的訓練
前文中已提到,中國當代雕塑教學體系源于西方藝術的教學模式,強調基礎教學的重要性。進入到雕塑專業學習的學生仍然要從基本的素描開始進行訓練,從石膏到人體寫生,要求學生嚴格遵循比例關系、明暗對比、色調關系等,以此表現出準確的描繪對象。這種嚴謹的基礎訓練是對學生造型和寫實能力的訓練,這為日后雕塑創作打下牢固的基礎。對于那些在進入高校前,沒有進行過系統地訓練和專業化的學習的學生來說,基礎教學和基本功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對于造型要求較高的雕塑專業而言,有牢固的基礎和基本功是第一步。
實際上,雕塑專業的基礎教學除了在造型和寫實能力等基本功的訓練之外,往往忽略了理論的建設。
將雕塑理論融入到基礎教學中,與雕塑相關的中外雕塑史、藝術理論、美術史等都可納入到基礎教學中,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基礎教學和基本功訓練中所要求的比例關系、明暗對比、形體結構等要求,讓這些抽象的原則有具象的理論和事實依據。同時,理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對各種藝術現象、流派、風格、語言等形成一種認知,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這對于將來學生在進行雕塑創作時意義重大。
對于雕塑專業的學生而言,中國美術史留下了很多寶貴的、可供借鑒的資源,比如石刻,這些石刻在造型、布局上都是可供研究的寶貴財富。所以,在高校雕塑專業的基礎教學中,參觀、臨摹、研究這些有深厚造詣的石刻亦可成為基礎教學的拓展課程,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深厚的文化、藝術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在摹寫方面的訓練,讓他們走出封閉的課堂,與雕塑的具象形體近距離接觸,是一種具有直觀感受的教學課程。
除此之外,在基礎教學和基本功訓練中,拓展速寫、默寫等的訓練也非常重要,這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形體、比例等造型關系的把握能力。甚至,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功的訓練之后,適當地引入跨學科專業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拓展基礎教學和基本功的訓練,是將學生從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從多個維度接受雕塑專業的相關知識,擺脫模式化的觀念,培養其開放的創新思維,這也是多媒體時代背景下,雕塑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的一步。
(二)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
多媒體時代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學科的發展都不再是單一、線性的,而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很多雕塑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到高校之前,為了通過考試,都進行了突擊式的訓練,但這種訓練大多是讓學生掌握點、線、面等的關系,屬于最基礎的訓練,當然這種訓練不會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幾乎每個人都要遵循同樣的規則。當學生進入到高校雕塑專業學習時,個性化特點會逐漸顯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發展,使得雕塑教學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雕塑教學就是要打破片面化、模式化、單一化的方式,引入多種教學模式,同時要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具象的、寫實的表達手法可以,夸張的、變形的、抽象的造型方式也沒有問題;傳統的雕塑材料可以使用,新型的材料也允許探索;傳統的雕與塑的表現形式可以,多媒介、跨學科的表現形式也鼓勵嘗試……允許學生個性的發展,就是允許個體化差異的存在。在雕塑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和需求,引導他們在專業上的多元化發展,而不必采取統一的模式和風格。
多元化創新是多媒體時代的一個特征,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因材施教,培養和挖掘學生自身的藝術潛能,這一方面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雕塑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對學生在雕塑專業上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和重要的意義。
(三)加強教學實踐,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學與創作往往是各行其是的,是脫節的。基本功的訓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牢固的基礎對于把握準確的造型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對于雕塑這樣一門三維立體的空間藝術而言,有基本的造型能力是最起碼的要求。于是,很多高校的雕塑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往往更偏重于造型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教學實踐的應用。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單一的知識結構已經落伍,社會更需要全面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學習、實踐的機會。
在課堂上,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突破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圖片展示、實體觀摩、案例剖析等途徑,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除了基本的素描、泥塑、人體寫生等課程,也適當加入帶有探索性的材料課程,材料是觀念的載體,不同的材料呈現不同的藝術語言,表達不同的藝術觀念。在人類社會的舊石器時代,石雕、骨雕等出現,之后又出現了陶器、青銅器、鐵器、瓷器、金銀器等,進一步豐富了雕塑的材料語言和造型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玻璃、塑料、纖維、樹脂等新型材料又被應用到雕塑創作中,除此之外,布、絲綢、泡沫等軟雕塑材料也開始流行起來。由此可見,雕塑材料是具有多樣性的,而不僅僅限于傳統的青銅、大理石、石膏等。在雕塑教學中,引入材料課程,讓學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質地,掌握不同材料的屬性,在深入了解材料的基礎上,學會判斷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性來進行雕塑創作,讓觀念的表達更加自如,雕塑的形式更加多樣。
加強教學實踐,除了在課堂上,教師也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進行真正的社會實踐,重視教學與實用的結合。在多元化的時代,雕塑教學實踐的應用早已不是單一的造型技術、造型材料所能滿足的了,跨界的理念在實踐中應用中不斷加強。例如,雕塑與產品設計的融合,雕塑為產品設計增加了藝術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反過來產品設計也觸發了雕塑創作中的新理念。另外,公共雕塑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實踐項目,能夠檢驗學生的造型能力,考察學生對于雕塑與空間關系的把握,對材料的選擇等方面的思考。
將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實踐活動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次檢驗,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中,能夠實實在在地參與,切身感受課堂所學進行實際轉化的過程,這比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課有趣、生動得多,能夠激發學生更多的積極性。
多媒體時代背景下,各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在教學中引入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同時將社會的需求也納入教學改革的考慮范圍內,改變封閉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結語
2000年以后,當代雕塑不僅呈現出跨學科的發展趨勢,也增強了自身的包容力,能有效地接納裝置藝術、建筑藝術、觀念藝術的成果,在形態上能融匯影像藝術、過程藝術的一些視覺方式,并嘗試將時間與過程納入當代雕塑意義呈現的維度中。這也就意味著,藝術家的創作變得十分自由了。他們既可以針對當下的社會文化現實進行創作,也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創作脈絡向前推進;既可以主動地回應國際國內的藝術潮流,也可以僅僅去考慮既定的藝術史邏輯。此刻,藝術家徹底解放了,而當代雕塑從80年代以來的線性的敘事方式似乎已失效了。表面看,在這個時代,平庸的作品與偉大的作品似乎很難予以界定。沒有了標準,沒有了上下文,歷史也被消解了深度,藝術史似乎已經不在場……如果換一個角度理解,沒有標準,反而是標準已經內化;沒有歷史,相反是新的歷史的開始。或許,新時期當代雕塑的前行正需要尋找的是一根“清晰的地平線”。②批評家何桂彥在一篇文章里如此描述中國當代雕塑的創作狀態。顯然,在當前多媒體發展迅速的社會環境下,雕塑創作與虛擬技術的結合,與多媒體技術的互動,與裝置、行為等的跨學科、跨專業已經成為常態。
當下的時代是一個多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多媒體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媒介從傳統的單一化發展到多元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雕塑作為一種在實體空間呈現的藝術門類,造型呈現出多樣化,從具象到抽象,形式從單一到多元化,在語言上也日趨豐富。那么,雕塑教學也應從一成不變的模式中脫離出來,進行相應的改革。
注釋:
①許正龍.雕塑學[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②何桂彥.中國當代雕塑的形態邊界與敘事邏輯[J].藝術·生活,2012(1).